返回

泓燒鴨影視與動畫評論類文章合集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型:
第2章 2.三少爺的特技――評電影《三少爺的劍》

 【本文創作並發表於2017年4月,為舊稿搬運,不代表本人真實水平】

 我是泓燒鴨。

 前幾天自退學回家以後,在家裡創作之餘、偶也百無聊賴。身為武俠作者,我是需要吸收更多來自武俠二字的精髓的。

 於是想起當下國產電影市場中最近的一部武俠電影,便是去年十二月上映的、爾冬升導演的《三少爺的劍》了。嗯,就是林更新、蔣夢婕、何潤東主演的那部。

 不過先說話,我沒看過古龍原著,因此這篇文章只針對兩部電影進行點評。

 說起來也真是,爾冬升1977年主演過也就算了,居然還在2016年親自執導一部,還帶徐克一起監製。說真的,當年我在電影院剛看過的時候,我居然還覺得它挺好的,甚至發說說表揚出了8.0的高分。至少和近年國產其他武俠片相比,還拿得出來。

 可是看過1977年版的後,我發現當年的我,實在愚昧,太過淺顯了。

 ――題記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小李飛刀稱絕響,塵世不見楚留香。

 遍覽這些年來我國諸般多武俠作品,不說情懷、只說本質,我依然還是覺得自‘金古溫梁’始扛起的中國武俠大鼎,至今無人接繼。

 我誰啊,我敢放這話?

 我誰也不是,我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武俠作者,讀武俠有近三年,寫武俠更才兩年,區區一個後輩小生罷了。但我熱愛中國武俠文化的心,卻是不會劣於任何人。

 借三尺明月,銜兩袖青龍。

 輕劍快馬恣意,攜侶江湖同遊。

 我的一位大學老師同我說過三點,武俠世界與現實社會世界最大的關聯。第一點在於,武俠世界有武術輕功、有飛簷走壁,俠義精神。簡單的概括即是說,在武俠世界,人們可以透過力量做成想做之事,即便有違法律,也是一樣。

 第二點,中國的文化與歷史,不同於西方、尤其美國等等。五千年來過來,文化是具有包容性的、而從不排斥。

 在同一塊大地上,我們有北風呼嘯、冰原狩獵,也有五毒蟲獸、叢林穿行,有乾涸荒漠、黃昏颳風,甚至還能有市井巷陌、街坊吆喝等等。文化的包容性,也是武俠的精髓一點所在。行俠仗義不一定除槍便是刀劍,中國還有十八般武藝、修真、仙俠、輕功,哪樣不能結合到一部優秀的故事、作品當中去?

 第三,無論武俠還是現代社會,有一些東西,我不好說出來、但它的確存在,身為作者我們應該寫出、又不應該寫出。

 金庸先生在五十年代初寫武俠時,正是香港黑社會家族盛行的時代,當時其初作《書劍恩仇錄》便是一部形似《水滸傳》的武味淡、俠味濃的作品。到了和平年代,一部主角完全不會武功的《鹿鼎記》又問世。在作者關於文學作品的創作中,總有一些影響了他的東西,會讓他不自覺寫入到書中。

 金庸先生是這樣,我也是這樣。

 由此,當我帶著這些思想去看武俠時,便看到了許多,許多。

 電影,是最足以將畫面、聲音、故事糅煉混合在一起的文化傳媒形式。捧著枯黃褶皺的舊書面對枯燥的文字,大部分讀者、觀眾,還是會選擇坐在沙發、戴上眼鏡,面對大螢幕,進入視聽享受的。

 前提是,那一部電影得是享受才行。

 即便不把逐漸喜劇化當作篡改武俠核心、精髓來看,逐漸市場化、快餐化而漸漸丟失武俠精髓,也是不得不提的一個大問題所在。而倘若算上的話,倒不能再讓一個多年來熱愛武俠的讀者、觀眾繼續忍氣吞聲了。

 不可否認,國產武俠文化的電影市場,從八九十年代直到現在,是呈在一個走下坡路的趨勢的。

 不說太久遠的,我們便從九十年代說起。

 先說說橫向對比。

 拿起這一部爾冬升執導的《三少爺的劍》,我對其感慨頗多。近年來且不說拿得出手,光是能入我眼的國產武俠電影,怕是也只有《臥虎藏龍青冥寶劍》了。在風評中那是一部不怎麼優良的電影,而在我看來則不然。這部電影只是拍了個一般般的故事,並不像它聯絡不大的前作那般,足以震撼人心。不過打戲是完全能給分的,它的動作指導,可是拍出了《蛇形刁手》、《蘇乞兒(2010)》這樣經典之作(至少在動作戲上)的袁和平。

 若是,我們拿它與《三少爺的劍》對比呢?

 說句難聽的,《臥虎藏龍青冥寶劍》之中好歹有實景,而《三少爺的劍》…不是我刻意抹黑它,我比讀到這篇文章的任何一個人,都希望中國武俠文化在電影市場上的腳步更邁進一些,至少,再抬高一些。但我此時只是一個十八歲的小小網路作者,我能起到的幫助,怕是也只有寫文章來激勵。

 扯遠了,來說回《三少爺的劍》。

 在這部電影中,關於場景的塑造,實在是過於浮誇了。浮誇到像一部魔幻3D大電影了,就像而脫離掉武俠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披上一件華麗的大衣就去招搖過市了。

 或許我說得過於嚴重,但我沒有抹黑它的意思。

 蔣夢婕飾演的小麗/娃娃,在船上將林更新飾演的阿吉/謝曉峰送走時,竟將‘富豪商賈’的‘賈(gǔ)’唸錯作了‘賈(jiǎ)’?這個問題我是在前往電影院第二次支援時發現的,當時我就走火入魔、氣息逆行經絡了。不知是演員問題,還是什麼其他問題。

 唸錯音這實在低階的錯誤,還有必要犯嗎?

 行,即便我們不談這個,這個所有電影都能犯的低階錯誤。我們就來談談關於電影本身,關於他如何算對得起‘武俠’二字最為重要的表演之一――打戲。說到這,我便要做一個縱向對比。

 拿出同是爾冬升先生參與的,但卻是作為主演的1977年電影《三少爺的劍》。

 說到這一部,我的話就更多了。

 或許我說得過於嚴重,但說句難聽的,與舊的《三少爺的劍》相比,去年上映最新的這一部,其實像是把一顆蘋果果核刨掉七八分、果肉換成梨子的,再披上一層鮮橙的皮,拿到水果市場去賣了。

 為什麼?!――

 我沒看過原著,雖兩部電影技術水平、時代、市場之類的,統統相差近四十年,但至少是改編自同一部小說的!中國的‘四大名著’是元明清時便已存在了的小說,但近代自有攝製技術以來,四大名著被翻拍了不知多少遍。

 其中各版本褒貶不一,而大部分的風評卻都傾向於老版本(抑或最初版本)更好,這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人們總會對最先接觸到的事物傾注更多情懷,說其情懷二字,那更有的談了。就好比你聽過一個歌手的第一、二、三張專輯後,他出了第四張,你會聊表情懷去聽一下,但之後還會繼續表示喜歡前三張。這其實不代表第四張的水平一定比前三張低,這只不過是人之常情罷了。

 不過!我不是這個意思!

 相信大家一定也都聽過一句話,比如我舉個例子,《三國演義1994》電視劇是對羅貫中原著《三國演義》的改編,而《三國演義2010》電視劇卻是對《三國演義1994》電視劇的改編。

 這句話,其實說的不無道理。

 我們說回到兩部《三少爺的劍》上,拿這兩部來相比,實在讓我驚愕萬分。剛說到打戲,比打戲,兩部電影的演員們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

 東方及亞洲的大部分動作片(尤其港片及邵氏武俠等)喜歡在拍攝打戲時,將鏡頭固定在打鬥雙方的全景上,或只有微微移動,以圖表現出打戲的真實性。中國著名動作巨星成龍也曾說過,如果拍打戲時鏡頭一直亂動,那麼表示這位演員不會打。

 我覺得這話說的很對。

 由此針對2016《三少爺的劍》中的打戲,我決定呼應這篇文章的主題,給這一部電影起一個外號、冠上一部新的名。

 《三少爺的特技》。

 身為一部應該注重打戲的武俠電影,不知是新世紀演員實在不會打的緣故,還是導演不會拍的緣故。爾冬升雖是演員出身、可怎麼說也是拿過數次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導演,在《三少爺的劍》中的表現更是不由分說。

 《三少爺的劍》,是一部很經典的、使用全景固定或稍微移動鏡頭,來拍攝打戲的電影,影片中所有大俠的武功展現都很棒。而在《三少爺的特技》中,只我主觀意見,僅何潤東的表演合格,其它演員們,則是不太讓人滿意。我要提點出來,能給你提一宿。怎麼說?

 林更新吧,似乎表情有些僵硬,打戲更是用搖晃鏡頭、升格攝影(慢動作)來進行,完全不像會打的樣子。爾冬升在表演時,得知一次次真相時的狂暴,那眼神中流露出來的,卻是比林更新深刻多了。

 江一燕飾演的慕容秋荻,在舊版中則有陳萍飾演。不是我開玩笑,其實如果坐著不動,江一燕比陳萍更像那個心機深重的江南七星塘少主。但要是動起來,那眉眼間的神色,情態,那份威嚴全失去、倒是比陳萍差遠了。

 至於互相篡改過了的故事,我就不想提了…

 舊版中的傅紅雪、慕容金龍、啞巴、玉面霸王兄弟、毒狼君等角色,在新版統統不見,新版卻出現了竹葉青、無名、韓大奶奶、大老闆、天尊這些角色…我沒看過原著,但只相比這兩部來,區別還是顯而易見的。

 舊版的故事像是一場武林爭鬥,新版卻像是夫妻吵架、家庭紛爭…

 舊版的打戲看起來是在打,新版卻像是在表演…

 不說別的了,光是實景少到幾乎沒有、全是特效做的場景,就讓我足夠對這部《三少爺的特技》蹙眉深思了。說真的,不是我太誇大舊時代的電影,其實真要對比,孰優孰劣,不用我講、你親自看都能看得出來。

 國產武俠電影市場是在走下坡路,從不敢拍、到不想拍,到不願拍,到拍不出,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流失到哪裡去了呢?待得邵氏、徐克、王晶、袁和平這一代人故去了,又有誰再能出來、叱吒一次江湖?

 到時中國的武俠文化,要如何在世界電影市場立足?

 靠特技,嗎?

 烏黑濃密、很柔、很光的頭髮,就只能靠加特技了嗎?

 我不是武俠導演,我沒什麼能忠告他們的,我也沒資格。但我在觀看了兩部電影后,有所感覺,有些話不說也不好吧。

 說了,怎麼說,好吧,只能像那樣說了。

 其實《三少爺的特技》呢,也沒有全方位輸給它的前作。有一些東西我們拿出來綜合對比,還是得的出來些結論的。

 比如在講故事方面,後作比前作更長,卻省略了許多東西。相反達到的一個好效果,是把主線故事講的足夠清楚了。

 在觀看前作時,觀眾會處在一個‘上帝視角’,靜看天下武林的變化。

 而後作中,則是著重增加了燕十三、謝曉峰二位主角的戲份,讓觀眾們得以將自己代入到兩人的視角中去,相比前作、更有感覺。

 而這樣製作的好處是什麼呢?

 與前作苟同、不可違背原著的是,這部作品的結局,便是燕十三、謝曉峰二人的決鬥。而若是將二人一路走來的歷程、過程,加重筆墨色彩,那麼在決戰時,其實會比‘上帝視角’更具有震撼力,說的俗一些、更有感覺。

 舉個例子,日漫《火影忍者》便是漩渦鳴人、宇智波佐助兩位主角,在十幾年的連載過程中,許多讀者早便猜到了結局是二人決戰,果不其然即是。

 在這一點上,後作考慮到了觀眾感受,並經過修改製作,使得決戰變得更能震撼、更加刻骨銘心了。

 我在看前作時,會能感受到是在看一部武俠世界群雄爭鬥的故事。

 而看後作時,我至少能明白了,這是圍繞兩個主角展開的。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沒有故意批評《三少爺的特技》的意思。

 至少四十年過來了,技術獲得進步,以前的一些幻想可以實現了。但要拍出更先進的東西時,請先留住作為一部武俠電影,其本質該有的東西。

 何為武俠電影的本質,何又為其所該有的呢?

 當我們點選開啟一部電影,兩個小時過後,會去購買一部實體、或是直接在網上閱讀它的原著作品嗎?

 電影到底該注重哪一方面,還是該均衡發展呢?

 若是要對得起‘武俠’二字,又該做些什麼呢?

 正如我前文所說,我沒有什麼能忠告的。如何拍好一部武俠電影,甚至描繪好一個精彩紛呈的武俠世界或故事,其實,也是我一直在探討的。

 究竟何為武俠?

 我想我要用一輩子去探究這個答案,並且在我十八歲這年便已預料到,即便花上一輩子、我也決得不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是泓燒鴨。

 ――泓燒鴨

 ――完成於2017年4月7日9時25分,柳州德才大廈聚網咖

如果您覺得《泓燒鴨影視與動畫評論類文章合集》小說很精彩的話,請貼上以下網址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支援!

( 本書網址:https://m.51du.org/xs/23438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