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錯撩了未婚夫他叔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型:
第34章 相看(二更)

 裴珏這話問住了姜窈。

 她覺得自己並沒有在彆扭, 是非曲直她分得清楚。

 裴珏對她有恩,還是大恩,如果不是他, 她這會兒應該已經嫁給了何峰,做那個年近四旬的男人的填房, 給好幾個孩子做繼母。

 這樣的日子, 光是想想,姜窈都覺得生不如死。

 她垂眸不語, 裴珏嘆氣。

 他放柔了聲線,溫聲道:“你還在生氣?上次我已經說了, 不是故意瞞著你的。”

 姜窈知道他說的是在葳蕤軒外, 兩人見面那次, 她告訴裴珏她已經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裴珏曾對她解釋過。

 姜窈看了眼裴珏的神色,心念微動,半真半假地道:“我沒生氣。我就是覺得難為情, 我把您錯認成了未婚夫婿,還那樣對您。如果不是因為錯認了, 我絕不會那樣的。”

 她的模樣很是誠懇, 裴珏卻覺得心口像堵了一團棉花,悶悶的。

 他早就知道, 如果不是因為他讓她以為兩人有婚約, 姜窈不會對他那麼親近。

 可這話自姜窈嘴裡說出來, 裴珏又覺得煩躁。

 這種陌生的、不受他掌控的情緒, 裴珏很不喜歡, 也不適應。

 看著眼前的小姑娘, 裴珏脫口而出:“如果當初不是我呢?”

 問完了這話, 裴珏又後悔了,他在問些什麼話?

 姜窈怔愣了片刻,隨即移開了目光,無甚情緒地道:“您這話問得奇怪,我以為您該知道,我親近的是我的未婚夫婿,不是您。”

 這話並不算是搪塞他。

 當初那等的境況,於姜窈而言,她素未謀面的未婚夫婿裴六郎就是她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她是無論如何都要抓住的。

 姜窈說完,又抬眸看了裴珏一眼,本能地覺得因她那話,裴珏的臉色變得分外難看。

 他不生氣的時候就已經夠讓人覺得冷了,生著氣就更讓人心裡打鼓。

 姜窈抿唇,又一次直視著裴珏,神色認真地問他:“我並沒有彆扭什麼,只是覺得應該注意分寸。您這樣追問我,是覺得我還應該如這般對您嗎?”

 她說著,便往裴珏身邊走了兩步,毫不猶豫地抬手抱住了他的脖頸,仰頭與他四目相對。

 兩人如此親密,裴珏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在延平府的日日夜夜。

 姜窈靠近他,與他低語:“聽說您請國公夫人替我尋門親事,既然如此,您覺得我們這般還合適嗎?”

 裴珏的雙手本已不自覺地抬了起來,想如往日那般攬住她的纖腰。

 聽得此言,那雙手便停滯在半空,片刻後垂了下去。

 他們如此,自是不合適的。

 姜窈沒注意到他抬起又放下的動作,只笑著道:“若是被我未來的夫君知道,您曾經抱過我、親過我,他只怕是要吃醋呢。”

 裴珏眸色漸深,目光掃過姜窈嫣紅的雙唇時,喉頭微動。

 姜窈輕笑,放開了裴珏,又往後退了兩步,沒有要再開口的意思。

 裴珏深深地看了她一眼。

 他深知姜窈的性情,對姜慶先這個生父,她也是當斷則斷,更遑論他。

 裴珏斂目,心裡頗不是滋味。

 他斟酌著開口:“從前的事,你並未有錯。”

 姜窈微哂,錯沒錯的,都已經發生了,多想無益。

 裴珏離開了。

 他帶來的那套十二生肖和姜窈拿出來的錢袋,最終都被他留在了桌上。

 姜窈走過去,開啟匣子,拿起那隻玉兔慢慢地摩挲了起來,嘴角無意識地微微翹起。

 ……

 自那日兩人不歡而散後,裴珏再沒有出現在姜窈面前。

 冬月二十這日,是宜下葬的日子,姜窈與喬氏打過招呼後,出城送葬。

 國公府門外,她再次見到了數日沒見的裴珏。

 姜窈想起前兩日他遣了榮安過來告訴她,京城下葬風俗有諸多講究,讓她別插手陶氏下葬的事,一應事宜他都會辦妥。

 姜窈婉拒了他的好意,請教了喬氏後,自個兒做好了那些事。

 但這會兒既碰見了他,便也不好視而不見。

 她嫋嫋婷婷地走過去,本想屈膝道謝,裴珏卻先一步阻止了她。

 裴珏:“不要講這些虛禮了,走吧,別誤了時辰。”

 姜窈詫異地看著他,問:“您要與我同去?”

 裴珏頷首,神色與平常無異,“就當是替恩師送送令慈。”

 言罷,他先姜窈一步上了馬,沒再多言。

 姜窈愣了會兒,也上了替她備好的馬車。

 姜窈坐在馬車裡,隔著雕飾精緻的窗欞,往外瞧見了裴珏影影綽綽的身影。

 她想,這倒是像極了那日他帶著她一道去延平府的場景。

 下葬花了大半日,裴珏送姜窈回來,卻沒有進府,而是直接去了衙門。

 姜窈問了榮安才知道,裴珏是告了假陪她去給陶氏下葬的。

 “姜姑娘,郎君他對您還是很上心的。”

 榮安是裴珏的長隨,自然也知道了兩人所謂的婚約是不存在的,眼見兩人彆彆扭扭的,一路上都沒怎麼交談,免不了又替裴珏說了好話。

 姜窈目送著裴珏的身影消失在巷口,笑著道:“他對我的恩情,我都明白的。”

 榮安有些急了,他說的不是這個意思啊。

 姜窈卻沒再理會他,徑直回了清芳園換了身衣裳,去了葳蕤軒給喬氏請安。

 國公府的中饋由周氏掌管,喬氏這個國公夫人當得很是輕鬆。

 姜窈過去時,她正在撫琴。

 喬氏雅興正濃,姜窈不好打斷她,遂站在一旁,聆聽佳音。

 喬氏的琴音和她人一樣,都是會讓人覺得放鬆的。

 姜窈聽了一會兒,只覺得心情也愉快了不少。

 一曲末了,喬氏才知道姜窈來了。

 她嗔怪地道:“你這孩子,來了怎麼也不說一聲?等久了吧?”

 姜窈搖搖頭,“我也剛來。能有幸聽到您的琴音,我高興還來不及呢,怎麼捨得打斷您?”

 喬氏不覺笑了起來,命人上了點心,帶著姜窈去了暖閣。

 昨日京城下了第一場雪,正是冷的時候,但燒著地龍的暖閣裡卻溫暖如春。

 姜窈脫去了大氅,與喬氏相對而坐。

 喬氏問起她今日的事可否順利,姜窈一一答了。

 喬氏與陶氏並不熟稔,但好好的一個貴女,卻是那般命運,總歸是叫人唏噓不已。

 她寬慰了姜窈好一會兒,才像是突然想起什麼一般,隨口問道:“聽說今日慎之陪你去給令慈下葬了?”

 姜窈點點頭,“是,左都御史說是替外祖送先母。”

 姜窈頗為坦誠,反正剛才裴珏確實是這樣說的。

 “夫人,”既然說起了外祖,姜窈便將自己一直以來的疑惑問了出來,“我外祖一家,到底是犯了何罪?”

 在姜家時,沒有任何人在她面前提起過。

 這件事已經過去了十幾年,也並不值得諱莫如深,喬氏便也沒瞞著她,她嘆著氣道:“此事與先帝朝廢太子有關,你外祖與先帝朝廢太子是莫逆之交。據說十幾年前,他作了一首詩緬懷已逝的廢太子,那首詩不知被何人呈到了當今陛下案前,陛下以為那詩不僅是在緬懷廢太子,更是在暗諷他不如廢太子,便將你外祖下獄。後來陛下命人搜撿陶家,搜出了不少你外祖從前與廢太子過從甚密的證據,陛下怒極,便把你外祖罷官免爵、闔家流放了。”

 姜窈不懂朝政,但卻覺得此事太過荒唐了,即便她外祖與先帝朝廢太子有舊,罷官免爵倒也罷了,竟然還流放了?

 且這些處置,依憑的不過是一首詩和從前有舊的證據。

 她沒見過外祖、舅舅們,但天然的血緣關係,讓她替他們打起了抱不平。

 姜窈的情緒變化都被喬氏看在眼裡,她道:“窈窈,我知你心裡不好受,但此事已過去十幾年了,多想無益,興許有朝一日陛下會想起此事,赦免你外祖他們呢?咱們人活一世,總歸還是要向前看的。”

 姜窈把眼淚憋了回去,“您說得是。”

 “好孩子,咱們不想這些了,”喬氏拍了拍她的手,轉而說起其他事來,“過兩日妙觀寺的梅花也該開了,踏雪尋梅,頗有意境,你與阿玥隨我一道去吧。”

 姜窈心緒不佳,勉強擠出了個笑容來,心不在焉地點了點頭。

 喬氏:“不過有一事,我要先知會你。這次去妙觀寺,我還邀了太常寺王少卿家的大娘子同行。”

 喬氏的話點到即止,姜窈已明白了她的意思,只怕同行的不只是那位少卿的大娘子,還有少卿家的某位郎君吧。

 她真沒想到喬氏速度如此快,這才多久,就替她尋了個可相看的人。

 姜窈有心想多問兩句,沒等她開口,裴華玥就風風火火地進來了。

 “阿孃,您是要給姜姐姐相看嗎?”

 喬氏佯怒地看了她一眼,故作不滿地道:“你管這麼多做什麼?”

 裴華玥才不怕她,撒嬌道:“阿孃您說說吧,姜姐姐肯定也想知道的,但是她臉面薄,不好意思問,那我幫她問。”

 她說著,還衝姜窈擠了擠眼睛。

 姜窈一個沒忍住,笑了出來,“夫人,其實我也想知道的。”

 裴華玥一聽,遂道:“那阿孃快說說吧,那位郎君今年幾何?長得俊不俊?學問好不好?”

 她一連串的問題問出來,倒像是她要相看似的。

 喬氏無奈地瞥了她一眼,轉頭與姜窈說道:“這位郎君是王少卿與他家大娘子的嫡幼子,剛過了十六歲生辰,比你小几月。人我倒是還沒見過,聽說長得頗為周正,學問也是不錯的,今年他沒下場,想來三年後的春闈能金榜題名。窈窈覺得如何?”

 姜窈當然是沒有異議的,這位王郎君是太常寺少卿的嫡幼子,與她婚配,旁人都要道一句姜窈高攀。

 當然,姜窈也不會妄自菲薄,她與王郎君的婚事能不能成,也得看緣分。

 她起身離座,對喬氏道謝:“是極好的,夫人費心了。”

 喬氏笑言她太過客氣。

 姜窈與裴華玥兩個在葳蕤軒陪喬氏吃了晚飯,才結伴回去。

 昨日大雪覆地,主子們常走的道雖然已被清理乾淨了,但路面仍然溼滑,稍不注意就會摔個四仰八叉。

 裴華玥挽著姜窈的手臂,低聲與她說起私房話來。

 “過兩日去妙觀寺,阿孃也要帶我去,到時候我給姐姐把把關。”

 姜窈笑著說好。

 裴華玥雖然比她小兩歲,但聰慧得緊,姜窈覺得她說要把關,絕不是說說而已。

 “姜姐姐,雖說阿孃替你尋了相看的人,但你見了後若是不喜歡,也不要勉強自己。”

 裴華玥比誰都明白姜窈的小心翼翼,她擔心姜窈抹不開臉面,不喜歡也要忍耐著接受。

 “阿玥,”姜窈感激地對她笑了笑,“你能說這些推心置腹的話,我很感激。你放心,我不會的。”

 姜窈不由感慨,裴華玥對她是真的好,比姜嬌這個親妹妹更像親妹妹。

 兩人在岔道分別,姜窈回了清芳園,裴華玥卻沒回她的望月軒,而是改道去了裴珏的陶然居。

 作者有話說:

 阿玥:最強輔助已上線~

如果您覺得《錯撩了未婚夫他叔》小說很精彩的話,請貼上以下網址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支援!

( 本書網址:https://m.51du.org/xs/31240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