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直播初中歷史從人類起源開始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型:
第102章 102. 第一百零二課 孤城

“終於,睢陽城破了。”

天幕上,李曉詩熟悉的聲音傳出,傳進每一個無言的觀眾耳中,揭示了所有人都早已猜到了的結局。

“十月初九,尹子琦再次帶兵攻城。當時的睢陽城已經赫然是個死城了。餓死的、被吃的、生病的,不計其數,睢陽城完全沒有力氣再和叛軍作戰了。”

“……這時候,張巡向著西邊跪了下來,行了叩拜禮,他說、他說……”

明明這裡遠遠沒有前邊說到人相食的時候要更慘烈,但就是不知道哪根神經被撥動,在突然哪一句話時,李曉詩的眼眶一下子就溼了,感覺鼻子也被堵住,聲音一下子悶了起來,勉力撐著才沒有失態:“他說、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無以報陛下,死當為厲鬼以殺賊。”

臣已經竭盡全力了,沒有其他辦法能夠保全城池了。我既然不能再活著回報陛下,死後也一定會化作厲鬼來殺死賊人。

臣張巡,無力再回報陛下。

直到最後一刻,都沒有人後悔過這十個月來的堅守。

將無貪生之心,士有必死之志。

何其悲壯。

“……報他!!”

李曉詩話音落下,就有天幕前紅著眼的觀眾忍不住高聲大罵。

這的朝廷有什麼回報的必要?!

這種皇帝、這種同僚、這種……這種……!

彈幕上的叫罵過分的會被打馬賽克和諧掉,但李曉詩也能從那些歎號的語氣中讀出觀眾們的群情激奮。

她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水,又抓了兩把頭髮,情緒平復了很多,才繼續道:“睢陽城破後,張巡、許遠,南霽雲等人一起被俘虜。睢陽的將士們在見到張巡後都忍不住痛哭,張巡卻坦然自若,還會反過來安慰將士們不要怕,人都是要有一死的。”

“尹子琦問張巡,聽說你每次督戰時都會眼眶破裂血流滿面,甚至把牙齒都咬碎了,這是為什麼?張巡說,我恨不得吞掉你們這些逆賊,但可惜力不從心。尹子琦就用刀撬開了張巡的嘴巴,去看他的牙齒,結果發現真的竟然只剩下了三四顆牙……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作品中寫,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指的就是張巡被咬碎的牙,和顏杲卿因大罵安祿山而被割掉的舌頭。顏常山,就是之前提到的……顏真卿那全家被屠殺肢解的兄長。”

這些內容實在是太沉重了,李曉詩的語速放到很緩:“張巡這樣說,但尹子琦面對這個跟自己對峙了十個月,殺了自己無數人、數次讓自己吃虧的敵軍守將,面對這個自己本該恨之入骨的人,還是忍不住升起了愛才之心。感念張巡的氣節,想讓張巡活下來。不過他的屬下說,像張巡這樣的人,都是忠義守節之士,是不能為我們所用的,而且他又深得人心,如果不歸我們,那肯定要有大禍患的呀。最後,尹子琦用刀逼迫張巡投降,張巡不應,於是尹子琦又去逼迫南霽雲,南霽雲沒有說話,張巡就大喊——南八,男兒丈夫,不過是一死而已,怎麼能投降不義之人?當初因為與張巡志氣相投所以毅然決然跟著張巡的南霽雲笑著回應,您都這麼說了,我怎麼敢不死呢?”

“最終,這被俘虜的三十多名將軍沒有一個投降的,全部被處死了。”

“張巡,一共率軍參加了四百多場的戰爭,擊殺敵人十多萬,也在事後被追封為了揚州大都督,畫像也被收入凌煙閣。”

追封,追封有什麼用呢?

這樣的一個為國的人才,這樣的英勇將士們。

李世民淚流滿面,他無言地聽著,靜靜地流著淚。像一尊悲憫世人的佛像,為所見到的苦難而痛心、為山河飄零的時局而傷懷、為當政者的不可理喻而悲傷。

權利?

權利算得上什麼?

這睢陽城的軍、睢陽城的民,這才是大唐最寶貴的財富啊……這才是大唐的根、這才是大唐的魂啊。

那些人為什麼不懂呢?

“而就在睢陽城破的第三天,朝廷派來救援睢陽的軍隊就到了。”

剛才還壓著憤怒和酸楚,沒有破防的觀眾們這會兒也忍不住了,紛紛破口大罵起來,但叫罵卻沒有物件——罵什麼呢?罵這些軍隊不早點來嗎?還是罵命運無常、不再多給張巡他們三天時間?

就差那麼三天。

就只差這麼三天啊……!

“那,為什麼會差這麼三天呢?”李曉詩的問句把大家拉了回來,引起一串疑問。

難道其實有早到的可能的麼?

難道晚了這幾天,不單單只是那邊收復也是有什麼外力因素的嗎?

李曉詩把已經灰掉的賀蘭進明的體驗視窗關掉,重新把自己放大到全屏,才搖頭:“睢陽城的堅持是有意義的,源源不斷的錢糧從江淮地流向唐王朝的主力反抗部隊,除睢陽外,其他地方的平叛工作推進的很是順利,而長安也被收復。在收復長安後,身為宰相的張鎬被唐肅宗任命為關東地區的最高軍事負責人,負責來對這片地區的叛軍剿滅等收尾工作。”

“嗯?是不是張鎬延誤了時間?不是的哦。”回答了彈幕的疑問,她繼續說道,“張鎬在到達這邊後,第一時間就是去營救睢陽,他把解救睢陽當做第一要務、重中之重,並且立刻給睢陽周邊的這些軍隊發去命令,讓他們快點出兵,解救睢陽圍困局面,並且反覆催促,火急火燎。但……無人應下,大家都在以各種理由搪塞、推脫,延誤時間。”

於是,激動不已的彈幕又一次沉寂了。

這可是皇帝親自認命的軍事總理人,又是當朝宰相,這些人都依然敢推拒不前,那些人的眼裡始終還是隻有屬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自私自利,全無家國大義,簡直不知道該說是可笑還是可悲了。

這樣的朝廷,要來做什麼呢?

無數人清晰地意識到,這個時期的唐王朝,已經不再是李世民那時候的唐王朝了。

即便它曾經那樣輝煌過,但現在,也已經腐敗到令人髮指的地步了。

“現成的、直接出兵就可以的軍隊,沒有人可以來為他所用,張鎬無奈,只能自己去現成招募,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親自組織了一支援軍,然後親自帶兵趕往睢陽。但……”

但等他趕到,睢陽城還是破了。

而且不是破了很久的那種,只是三天而已。

如果不是周圍那些“地頭蛇”的拖延和阻攔,如果不是他們的百般延誤和推拒……

這種“明明可以”的只差一線,遠比見到早已淪陷的睢陽城要更讓人氣憤、惱怒、怨恨,火冒三丈。

也更讓觀看天幕的觀眾們認識到了什麼叫做戲劇化。

一種讓人從內心深處對這個叫做唐的朝代感到失望的情緒。

但,觀看天幕,就要有一溝更比一溝低的心理準備。

李曉詩用事實告訴了她的觀眾們,什麼叫做沒有差,只有更差。

“為什麼這些人之前不肯出兵,等到現在、明明是皇帝親自派人來了,他們還是不願意出兵?我看到了一些對此有研究的人的觀點,他們說、他們說——張鎬,最初是楊國忠一力提拔上來的人,所以,他可以說得上是唐玄宗的心腹。”

唐玄宗的心腹,雖然被唐肅宗任命外放,但張鎬可以說是一個被‘外派’的宰相,這其中的排擠之意不言而喻。

所以,對於這位宰相的命令,賀蘭進明、許叔冀這些,有兵、又是唐肅宗人的當地的地頭蛇,又怎麼會放在眼裡呢?

這毫無疑問,又是一場可以用黨爭來解釋的“延誤”。

父子爭權,政派黨爭。

而他們踩著的,是數之不盡無辜生命的鮮血鋪成的道路。

可笑至極。

“除了賀蘭進明和許叔冀這些人,當時張鎬還給閭丘曉下令讓他出兵,但閭丘曉一個沒有什麼兵權的刺史,竟然也敢違抗命令,張鎬沒有辦法動賀蘭進明許叔冀,對閭丘曉可就沒那麼多顧忌了——這些人因為私心導致睢陽落得現在這樣的地步,實在可惡。所以,看到睢陽陷落怒火攻心的他當即就要問罪閭丘曉。”

“大家可能對閭丘曉這個人並沒有什麼印象,其實我也是。但我在搜他的生平的時候才發現,他跟另一個我們現代幾乎人人都知道的名人有著一定的關聯——”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是我們七年級上冊就背過的詩仙李白的詩句,詩的標題是《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而李白的這位好友王昌齡、和他一樣,作品和才情同樣被後世所推崇。被稱為邊塞詩人、詩豪。可就是這樣一位寫出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大詩人——在歸鄉途中寓居亳州時,被‘忌’他的閭丘曉給殺害了。”

李曉詩做了個課中“知識拓展”,補充了一點內容,“自此,這個在歷史上本該寂寂無名的閭丘曉,就與註定傳名千古的大詩人王昌齡名字捆綁在了一起。”

“所以,在張鎬要當眾杖斃閭丘曉問罪時,閭丘曉求饒說家裡還有母親妻兒需要養,請求放過他。張鎬就怒而反問:‘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然後直接把人殺了。”

彈幕頓時劃過一大片叫好聲。

憋屈了這麼久,難得聽到一個還算能出出胸中惡氣的訊息,觀眾們都直呼痛快。

李曉詩也明白,但就算她再不想,也還是要潑下這一盆涼水的。

“殺了是殺了,可事實上,王昌齡不會復活,時間也依然不能倒回到三天前。”

張鎬殺閭丘曉,是能出氣。

但閭丘曉說白了也只是一個刺史,張鎬能動的也就只有他。像那些真正給睢陽的滅頂之災添柴加火的、那些真正有勢力有實力的人,張鎬動不了,觀眾們更無可奈何。

且不說李隆基李亨了,就連賀蘭進明許叔冀,他們都無力懲罰。

在彈幕的一片省略號和哀嘆中,作為主播的李曉詩再次開口,打破了這種僵硬的氣氛。

“其實,據記載,在這一年年初的時候,睢陽的存糧還有六萬斛,完全可供軍民一年的吃用。但當時濮陽和濟陰兩地開口向睢陽要糧,說再不給點吃的他們實在活不下去就只能投降叛軍了。許遠作為睢陽太守,也只能伸出援手,撥了一半給他們。但……”

她的聲音斷了一瞬,頓了頓,才又有點微妙且唏噓地繼續道:“但他們拿了糧食後,還是轉頭就投降了。”

這是和張鎬發現自己來晚了僅僅三天一樣,都是最讓人無奈且生氣的。

如果睢陽沒有把糧食分給濮陽濟陰,那他們完全可以靠存糧撐過一年,撐到朝廷收服長安洛陽終於可以分出主力來消滅圍睢陽的叛軍;

如果周圍的駐軍同僚肯出兵救援,那以張巡的能力,不僅可以解睢陽被圍之局,還可以大破敵軍也說不定,這麼多人就不必活活餓死或被吃了;

如果張鎬的軍隊早幾天到,那……;

如果……

如果真的有如果,那睢陽會有很多個機會能夠撐下去。

可惜沒有。

一個都沒有。

七千對十多萬,一邊是由於內部政治鬥爭而導致無論朝廷還是同僚都視而不見的孤城,一邊是首領安慶緒源源不斷增加支援給出壓力的叛軍。

十個月啊……那可是整整十個月啊。

睢陽的軍民,視死如歸力抗敵軍、用生命為江淮守住門戶的這些無名英雄們,在用血肉築成的城牆上、傾盡所有完成了他們的職責,成為了在這場風雨飄搖的浩劫中、維繫著華夏民族命脈的一根纜繩。

朝廷動盪,只有江淮地區的賦稅錢糧能夠支撐這大廈將傾的王朝維持運轉。

十個月的時間,有了江淮錢糧支援,足以讓處於下風的唐王朝軍隊翻身反攻;十個月的時間,這七千餘士兵和睢陽城的百姓,用屍體堆出的支撐,足以讓唐軍得以喘息、足以讓這個搖搖欲晃的唐王朝收復兩京。

他們守住的不僅僅是睢陽這一座城,他們守住的是整個大唐的命脈,是整個華夏不重現五胡十六國的希望,是整個唐王朝的氣節和忠貞。

他們是被銘刻在歷史上、無論怎樣沖刷都洗不掉的英雄。

但,他們的犧牲根本不是必需。

他們原本可以不用死去。

他們可以活著完成這一切,成為活著的英雄。

或者……只是做個活著的人。

是這個腐朽發爛的王朝在逼著他們去死。

多麼可笑啊。

李曉詩:“唐代文學家韓愈曾評價這場戰役,守一城、捍天下……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其誰之功也?!

反問振聾發聵。

從天幕中離開,逐漸清醒的賀蘭進明默然淚流。撕心裂肺的痛楚仍留在神經的四肢百骸中,他喉頭滾動,在侍從手忙腳亂的詢問照顧中艱難地翻身坐起,氣若游絲。

“去、統籌軍隊……準備出兵馳援睢陽。”

誰之功?

……誰之功啊。

“公元755年,安祿山和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合稱安史之亂。唐玄宗倉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稱帝。唐朝上下反抗叛軍、將鎮守西北地區的精兵也悉數內調,並在北方少數民族軍隊的援助下,合力抗敵。中間湧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我們也不能一一再來細說了。”

“公元763年,安史之亂被平定。這場持續了八年之久的叛亂終於落下帷幕。”

李曉詩也終於重新看向了筆記:“安史之亂給唐朝究竟帶來了什麼呢?”

“大家還記得我們之前在講到開元之治時提到過的一首詩嗎?對,就是詩聖杜甫的《憶昔二首》,當時說,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

“而安史之亂時呢,我們同樣用杜甫的詩來說,《石壕吏》有寫,一男附書至……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大家可以看得出,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景吧?”

“再看安史之亂後,‘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這同樣也是杜甫的詩,《無家別》。從這寥寥幾首詩中,大家就可以真切地看到,安史之亂究竟帶給了唐朝什麼。”

直到此刻,觀眾們才理解了李曉詩為什麼會在之前說起文學時,稱杜甫的詩為史詩——這些用詞樸實無華、平鋪直敘的詩,把安史之亂時百姓的生活原原本本地還原了出來。

一句一句,宛如讀史。

殘酷、而真實。

詩中所透出的“史”,讓人忍不住為之心驚,潸然淚下。

李曉詩道:“在安史之亂前,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繁華的城市,甚至沒有之一,而華夏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但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動亂中,華夏人口驟減,又經常出現被屠城圍殺的情況出現,特別是北方地區,無論是經濟還是人口,都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堪稱浩劫。後來,安史之亂雖然被平定,但唐朝,這個一度堪稱首強的朝代,國運卻由極盛,轉至極衰。各種矛盾越發尖銳,中央勢力也趨於衰微,再難恢復往昔。”

“長安城,這個從漢起就被歷代作為都城的城市,唐朝以後,再無人在這裡定都。”

“我們都說,霸秦、強漢、巨唐。但唐,這個曾在世界上被視作是龐然大物的國度,自此,徹底倒了下去。”

李曉詩神色複雜:“有人說,安史之亂改變的不僅僅是唐朝的命運和國運,讓唐朝再也站不起來,它改變的,同樣也是我們整個華夏民族的命運。因為在這場動亂裡,叛亂的頭目是少數民族、是胡人,並非漢人。所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念,也徹底深入人心了起來。”

“後世的許多朝代,再沒有過像唐這樣開放包容容納各族的情景了……大家都開始對異族變得忌憚,對外國勢力更是如此。”

聽到這裡,李世民已經顧不上悲傷了,他嚯地撐著桌子支起身體:“……不可!”

可持續好久的悲傷讓他仍然有些頭暈,支撐不足,太醫又連忙上前。

李曉詩也搖頭:“……但那都是後邊的歷史了。我們之後再談。”

“安史之亂的部分,到這裡就結束了。”

“接下來就看下個部分吧,給予這個滿是瘡痍的唐朝,最致命一擊的一場起義。”

如果您覺得《直播初中歷史從人類起源開始》小說很精彩的話,請貼上以下網址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支援!

( 本書網址:https://m.51du.org/xs/3677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