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劍帝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型:
第221章 群雄逐鹿(一)

白少玉所在的年代正是元末群雄崛起的年代,主要有以下幾隻勢力

劉福通起義摺疊

至正十一年(1351年)bào發的紅巾軍大起義,主要分為兩支,一支起於穎州,領導人是劉福通,一支起於蘄、黃,領導人是徐壽輝、

彭瑩玉(即彭和尚)。同年五月,劉福通率領農民軍攻下潁州。劉福通長期以來即以白蓮教組織農民進行反元鬥爭。他最初在永年推韓山童為首,稱韓為宋徽宗八世孫,“河、淮、襄、陝之民,翕然從之”。不料事機洩露,韓山童被捕,其子韓林兒逃至武安,福通即來潁州,攻下朱皋,在朱皋開倉賑濟貧民,“從者數十萬”。以後又相繼佔領羅山、真陽、確山、汝寧、息州、光州等地。八月,徐壽輝、彭瑩玉攻下蘄州。彭瑩玉是袁州“莊民家子”,自幼出家,以清泉為人治病,袁州百姓“事之如神”。他長期利用白蓮教組織農民起義。至元四年(1338年)起義失敗,逃匿淮西,淮民“爭庇之”。至此彭瑩玉又推布販徐壽輝為首,在蘄、黃起義,建元治平,國號天完,很快便佔領了武昌、安陸、沔陽、江州、饒州各地。這兩支農民軍頭裹紅巾,稱為紅巾軍或紅軍,他們都信奉彌勒佛,燒香聚眾,又稱“香軍”。此外,以紅軍為號的還有蕭縣芝麻李、南陽布王三、荊樊孟海馬、濠州郭子興,“兩淮、豐、沛、許、汝、荊、漢”的農民都起來響應。紅巾軍的基本群眾都是貧苦的農民。元末文人葉子奇說當時“人物貧富不均,多樂從亂”。明太祖朱元璋也說濠州地區,“民棄農業執刃器趨兇者萬餘人”。農民起兵抗元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元末社會的貧富不均,階級矛盾激化。但蒙古統治者的殘酷的民族壓迫也是重要原因。

張士誠起義摺疊

與紅巾軍起義同時,又有至正八年(1348年)浙東方國珍和至正十三年(1353年)泰州張士誠的起義。方國珍出身佃農,傳說他因殺收租的地主而逃命海上。張士誠以cāo舟運鹽為業,因賣鹽於富家,“富家不給值”,遂率眾起兵。他們所領導的反元鬥爭,都牽制了元朝的軍力,壯大了紅巾軍的聲勢。當紅巾軍以燎原之勢向四方八面發展之時,蒙元政府派遣御史大夫也先不花前往鎮壓。也先不花率蒙古軍三十萬進駐沙河,企圖一舉撲滅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但懾於紅巾軍的聲威,元軍夜驚,盡棄軍資器械逃走。元朝政府又派丞相脫脫率軍攻徐州芝麻李,元軍會集徐州,這就使紅巾軍的兩支主力得到發展的機會。

徐壽輝起義摺疊

至正十二年(1352年),徐壽輝、彭瑩玉領導的紅巾軍攻佔了杭州。他們在杭州等地,紀律嚴明,不yín不殺,

只把歸附的人登名於戶籍,得到人民的擁護,隊伍很快便增加到百萬人。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也在戰鬥中壯大起來。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順帝聽信jiān臣讒言,把脫脫解職,脫脫統率的“大軍百萬,一時四散”,很多人都投入紅巾軍,劉福通的聲勢日盛。至正十五年(1355年)劉福通擁立韓林兒在亳州稱帝,改元龍鳳,國號大宋,史稱“小明王”。中原各地的紅巾軍都接受了大宋的領導。至正十七年(1357年),劉福通分兵三路伐元。東路由毛貴率領,掃dàng了山東、河北等地的元軍,直抵柳林、棗莊,離大都不過百餘里。在大都(今中國北京)的蒙古貴族都紛紛建議北逃。但紅巾軍在河北中部遇到元朝援軍的阻擊,又撤回山東。中路由關先生、破頭潘等率領,攻絳州,入保定路,折經大同,直趨塞北。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這支起義軍攻佔了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多lún附近),燒燬了“富跨塞北”的蒙元宮闕,旋即轉戰遼東各地,並兩度攻入高麗(今朝鮮)。西路由李喜喜、白不信等率領,由荊州、樊城出武關,進攻長安(今陝西西安)。李喜喜入四川,餘部又攻佔了甘肅、寧夏等地。與三路進軍同時,劉福通也攻佔汴梁,並以汴梁為都,於是“造宮闕,易正朔,巴蜀、荊楚、江淮、齊魯、遼海,西至甘肅,所在兵起,勢相連結”。正如紅巾軍檄文所說:“慨念生民,久陷於胡,倡義舉兵,恢復中原,東逾齊魯,西出函秦,南過閩廣,北抵幽燕,悉皆款附,如飢者之得膏粱,病者之遇yào石”,紅巾軍的反元鬥爭至此已達到gāocháo。以毛貴為首的紅巾軍在山東等地,甚得民心,有的人把得到的衣糧分與貧民,凡無罪而被掠者一律放還。“又於萊州立三百六十屯田,每屯相去三十里;造大車百輛以挽運糧儲,官、民田只十取其二分”。又立“賓興院”羅致人才。為了解除紅巾軍的威脅,元朝政府曾下令要把漢人一概捕殺,並把“諸蒙古、色目因遷謫在外者皆召還京師”。後來看到漢族地主也敵視紅巾軍,就宣告免除南人、北人的界限,凡起兵鎮壓紅巾軍的人都給以萬戶、千戶、百戶的爵賞。元朝政府還賜方國珍、張士誠龍衣、御酒,給以官號,收買他們為蒙古統治者效力。方國珍、張士誠接受了元朝的官號,轉而與紅巾軍為敵。至正十二年(1352年),察罕帖木兒、李思齊等起兵進攻紅巾軍,“所在義士俱將兵來會”。同年,答失八都魯也“招募襄陽官吏及土豪避兵者”,北上襲擊毫州。答失八都魯的軍隊於至正十六年(1356年)被劉福通殲滅,但察罕帖木兒得到元朝統治者的大力支援,軍容日盛。至正十八年(1358年),察罕帖木兒以兵分鎮關陝、荊州、河洛、江淮四地,又以重兵屯太行山,成為紅巾軍最兇惡的敵人。漢族地主階級在農民起義的過程中,一部分人始終對蒙元效忠,堅決與農民為敵。他們要“竭忠以報國家”。另一部分人則不願做蒙古人的奴才,結寨自保,觀變待機。但這些人實際上與元統治者也是站在一起的。也有一小部分人參加了農民軍,這是由於漢族地主與蒙古統治者之間還存在著尖銳民族矛盾,有的人則是迫於農民軍的威力。徐壽輝領導的紅中軍經過多次血戰,許多地區得而復失,彭瑩玉也在戰鬥中犧牲[23]。以後徐壽輝又派部將明玉珍攻取四川,四川和雲南一部分地區也被紅巾軍控制。至正二十年(1360年),徐壽輝為其部將陳友諒所殺,陳友諒即位做了皇帝,國號大漢。明玉珍不服陳友諒的領導,不久也在四川重慶自立,國號大夏。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逐漸處於不利的形勢。北伐的三路大軍在事前並無精密的佈置,軍令既不統一,彼此間也缺乏聯絡。關先生、破頭潘和李喜喜的軍隊始終在各地流動作戰,沒有鞏固的根據地,前方勝利,後方又遭到敵人的攻擊。至正十九年(1359年),察罕帖木兒攻佔汴梁,韓林兒、劉福通撤兵走安豐。這時,駐守山東的毛貴被部屬趙君用所殺,察罕帖木兒乘機進迫山東,山東各城亦被察罕帖木兒佔領。山東一失,安豐的屏藩就被撤除了。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張士誠圍安豐,城破,劉福通遇難犧牲。劉福通、韓林兒領導的紅巾軍雖然失敗,但是在反元鬥爭中,前後十三年,大小數百戰,給予蒙古貴族和漢族官僚地主致命的打擊,已從根本上摧毀了蒙元王朝的統治。

方國珍摺疊

反抗元朝的第一條好漢。起義最早,至正8年。是劉基的死對頭。劉伯溫和他打仗積累出的經驗寫了部兵書。

並且為以後輔佐朱元璋發揮了重大作用。兩人似乎是溫州人。

劉福通

元廷最大的敵人,劉福通。以河南安徽山東為基地和河北山西陝西的元軍對抗。消滅了元軍主力。迫得元廷依靠民軍才打敗龍鳳政權。情況有點類似太平天國。

張士誠摺疊

對元作戰的蓋世功臣。當第一階段反元大起義進入低潮的時候。百萬元軍已經打破了紅巾軍長江防線恢復了南北元軍的聯絡。作為非紅軍系統的張軍在高郵的圍城戰堅守導致脫脫率領的元軍主力崩潰。從此開始了各路反元義軍的第二次gāocháo。

如果您覺得《大明劍帝》小說很精彩的話,請貼上以下網址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支援!

( 本書網址:https://m.51du.org/xs/1116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