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書古代小農女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型:
第39章 包粘豆包

 還真下雪了,早上起來,外面已經白茫茫一片了,所有漏在外面的東西,都被雪給穿上了一層名為白色的衣裳,在太陽光和雪的反射下,人根本就睜不開眼睛,如果一出門,就睜著眼睛看雪,強光的刺激下會出現雪盲症,也只是一會兒的功夫,等眼睛適應了外面的環境就好了。

 上了大凍,冬天就正式來臨了,下的雪就不會化了,一寸多厚的雪,不會給人們出行帶來多少不便,吃過飯顧老爺子就讓兒子把大黃米和小豆從倉房搬出來。

 三十八口人,淘了大概有三百多斤的米,三十口人能吃豆包,再給縣城的顧秀芳家拿一麻袋。剩下的就是自己家這一冬吃的,一週能吃上三五頓的豆包。

 今天所有人都在家幹活兒,就連董氏也沒出去串門子,嘴壞的原因,可能出去嘮嗑不方便,這幾天都在家,話也特別少,看她嘴壞了,也都不和她說話,怕她張嘴說話嘴疼。

 先挑米,挑完米還得用水泡呢?泡五個小時後。用漏筐或者是網兜瀝乾水分。第二天,拿去磨坊,磨成面。

 包豆包,光用大黃米太黏,再兌上一些苞米茬子,兩樣米沒和麵之前分開放,有人家也會提前就放在一起,叫把米串好了。

 老顧家是怕米的比例拿捏不好,才不放一起串米,大黃米和苞米茬子的比例,是按照自己家的大黃米是陳米還是新米,來進行勾兌。陳米就少兌一點兒苞米茬子,新米可以多對點兒。

 如果不進行勾兌,那就太黏了,包完的豆包蒸出來不成型兒。都成趴趴餅子了,那樣的豆包兒,蒸熟後,接一個破一個,頓頓吃破豆包子,看了得多鬧心。

 挑完米,接下來就開始挑小豆。挑小豆就需要用上四條腿的炕桌,把炕桌兒的兩條腿下墊上一樣高度的東西,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這樣桌子就有能讓豆子緩衝的傾斜度。

 桌面上,兩側再用跟桌子一樣長的木棍擋住,從桌面高處到豆子,利用重力原理,壞的豆子不滾動,好的就往下坡滾,下坡盡頭,也就是炕桌下面接個大笸籮,好豆兒直接就滾進了笸籮裡。

 挑米和豆,主要是為了挑裡邊的草棍、石子以及壞豆。挑這兩樣兒,一家人也需要用上一小天的時間,老顧家每個屋都有鍋,小豆挑完就放東廂房的大鍋裡,清洗乾淨用熱水泡上,泡過一晚的豆子,第二天煮起來容易熟。

 轉天吃過早飯,男人們推著板車,去磨坊磨控幹水分的大黃米和苞米茬子,兩樣不放在一起磨,苞米茬子也可多磨些,因為一冬天要吃大餅子,就用苞米麵做,一年四季都能吃的食物,需要很多苞米麵。

 誰家也不會一次磨夠一年吃的,磨多了,晾曬就很費勁兒,人口多的人家,一次磨一兩麻袋的量,冬天多磨點行,上凍了,就不怕它捂了,捂了的苞米麵發紅,吃了人就會食物中毒。

 也有人家不泡米,洗乾淨米,控幹水分就去磨面,那樣磨出來的面也能包豆包,但是泡一泡磨出來的面,包出來的豆包勁道,米的粘性大。

 男人去磨面,女人們就在家開始烀豆餡兒,兩個手指一捻豆子就破,這樣的豆餡就烀好了,鍋裡也不能有湯,太稀攥不成個兒。

 豆子烀熟了,就要趕熱搥,搥豆子要用豆杵子碾碎豆粒兒,豆杵子是整個木頭楦出來的,手柄用的是榫卯工藝,一個豆杵子能用好幾十年。

 搥豆餡這項工作,是由在家沒去磨面的男人來完成,這是個力氣活兒,豆子要全部搥碎,幾乎沒啥整個的豆粒才算搥好,下面鍋裡冒著氣,人在鍋邊站著幹活,一會兒就出一身汗,條件允許的人家在豆餡兒裡放上糖精,吃著可甜了,小孩子就特別喜歡這個吃食。

 會趁方氏沒注意到的時候,偷偷吃兩個豆餡兒,搥好的豆餡兒,就盛到盆裡,拿到屋裡炕上,女人們三五一盆,開始攥豆餡兒,攥豆餡兒都是女人的活兒,一邊撈著家常,一邊幹活,也不是啥累活,有耐心就行。

 小孩子剛開始都會覺得新鮮願意幹,還能吃落下沒搥碎的豆粒,時間久了,就坐不住了,也不願意幹了。就比如顧秀麗,不願意幹就會直說:“娘,我累了,我不想攥了”。

 方氏也不吱聲兒,顧秀麗就想溜邊兒,還扯了扯一旁的顧嫻,顧老爺子在炕頭看見了就問她,“秀麗,你幹啥去,不幹活兒”?

 看顧老爺子盯著她,“我要上茅房”。顧秀麗噘著嘴回話。

 顧嫻這兩天也不敢說話,她的嘴莫名其妙的也壞了,昨天只是嘴裡邊兒壞了,今天嘴外邊兒也開始壞了,有董氏在前的例子,大家也都沒太當回事兒。

 顧嫻自己很著急,她可不想留下疤,那就太醜了。“爺,奶,今天攥完豆餡兒,明天我想上鎮上去看看我的嘴,看完我就回來包豆包兒”。

 顧秀麗看她娘遲遲不說同意,就扯了扯他孃的衣服,方氏看了眼顧秀麗才說話,“那行吧!讓你爹和你去吧!你一個大姑娘了,自己一個人出門不安全”。

 在一旁攥豆餡的顧姝,聽見她們說話,眼神就是一閃,她明明是把泡了藥的核桃,給顧秀麗了,顧嫻的嘴咋壞了呢?活該,誰讓她嘴饞,她要不嘴饞,就不能爛嘴,她就想讓董氏和顧秀麗這兩個嘴碎的人爛嘴,才給她倆下了爛嘴的藥,別人可不是這藥。

 她不知道的是,顧老姑不願吃核桃那股味道,就給顧嫻吃了,所以她才爛嘴的,還真不是顧嫻嘴饞,朝她老姑要的。

 明天包豆包兒,男人也幫不上什麼忙,就能給往外面放蒸熟的凍豆包,和收攏裝袋。

 豆餡還沒攥完,去磨面的人回來了,就開始準備發麵,燒上幾鍋開水,燙點兒大黃米麵和苞米麵,燙麵什麼時候涼透了,在往裡揣乾麵子,這都是需要男人來做的,都是力氣活兒,現在兩種面按比例就可以摻在一起了,比例是1 : 0.5,一斤大黃米麵,對半斤苞米麵,溝兌少了太黏,兌多了又笨了,就不是粘豆包那味道了。

 五個大泥陶盆都用上,也沒發完這些面,發麵不能用大深缸,那樣下面的面發了,上面的還沒啥反應呢?和好的面,要放在熱乎的炕上,上面用厚棉被捂上,炕的溫度不能太高,容易把面燙熟了。

 今天和得面,需要發酵一夜,明天就能包豆包了,天都黑透了,這麼多人才幹完活,雖然不是出啥大力氣,幹一天也挺累的。

 一覺到天亮,吃過飯就開始包豆包,可一盆麵包,把一盆開啟先揉一揉,分成幾份裝到不同的空飯盆裡,兩三個人圍一盆面,開始包豆包。

 取出適量的麵糰,用手揪個小劑子,用大拇指在面劑子中間摁個窩窩,窩窩裡放上豆餡兒,最後用麵皮把豆餡包嚴實,再用手歸圓,一個豆包就包好了。

 包夠一鍋,鍋底填半鍋水,上面放上用大鐵絲編成的網狀簾子,簾子上放屜布,開始往鍋裡裝豆包,裝滿豆包蓋上鍋蓋,燒火就行了。

 蒸豆包時,鍋蓋上面蓋上幾條幹淨的麻袋,防止漏氣,漏氣了豆包再蒸不熟,燒開鍋得悟一會兒再開蓋,沒有具體時間,大概得一盞茶時間。

 時間差不多了,開始往外接豆包。接豆包這活,得是個幹活麻利又利索的女人,接完的豆包放在苞米葉子上,擺在高粱杆串的簾子上,擺滿一簾子就拿外面去凍上。等都凍透了,就撿出來裝到袋子裡,夠一袋子就用繩子紮好口兒。

 “今年豆包,包的好,又多,給城裡大丫頭多拿點兒,要不咱家也吃不了”。包到第二天下午時,方氏做炕上包豆包,和炕頭的顧老爺子說,也是說給其她媳婦聽。

 “哪年還少拿了,咱家啥東西你大閨女能落下嘍,大嫂,你識字,算算今年這是包了多少米的豆包?咱家一頓飯就得兩鍋,吃不了,我咋沒看出來吃不了呢”?沒等顧老爺子說話,董氏一聽方氏又惦記她大閨女,就不幹了,也不管嘴疼了,啼哩吐嚕就開說上了。

 就算三百斤的大黃米,兌一百五十斤的苞米麵,再加上豆餡,能出不到七百斤的黏乾糧。顧妍早就在心裡算過了,老顧家人口多,一頓飯就得兩鍋豆包,男人飯量都大。

 “我自己的地,打的糧食,我願意給我閨女拿多少,你管不著。沒吃你的,也輪不著你管,管好你自己得了,欠欠的,哪都有你”。

 “我是管不著,地是你的,不是我們這些吃你的,喝你的,種的嗎?咋的,它自己沒人管,就能在那長出糧食來呀”?

 “你不吃啊?你不種,你種地也是為了你自己吃,不想幹,那你別吃呀,塞(seī)的時候比誰都能塞,你有啥臉說這話”?

如果您覺得《穿書古代小農女》小說很精彩的話,請貼上以下網址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支援!

( 本書網址:https://m.51du.org/xs/16768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