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泓燒鴨影視與動畫評論類文章合集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型:
第12章 13.歷史並不枯燥,反而十分有趣――評電視節目《糟糕的歷史》系列

 【本文創作並發表於2020年10月,為舊稿搬運,不代表本人真實水平】

 2011年的某日,在位於倫敦中部的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裡,一如往常般地舉辦了一場“逍遙音樂節”。

 創立於十九世紀的逍遙音樂節是世界上最大型的古典音樂節,也是歷史最悠久的藝術節。作為一個致力於吸引音樂的入門愛好者的藝術節,它的歷史與成就,已經化為了倫敦文化、以及許多英國人記憶當中的一部分。

 那天逍遙音樂節的開場,是那首經典的、由德國著名作曲家Richard Strauss(理查德·施特勞斯)創作的——《Also sprach Zarathustra(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第一樂章,如晨朝的峰巒上、一輪紅日噴薄而出一般,令人感受到心靈的寧靜與清澈,神聖且莊嚴,充滿了衝擊力。

 這樣說,也許很多同學會覺得一頭霧水,那麼可以補充一句:

 這首片段曾出現過的,最為經典、令人最是印象深刻之處,則正是在那部由斯坦利·庫布里克導演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開篇,那個堪稱影史經典之一的鏡頭:

 這樣說,相比許多同學就能稍微有些印象了。

 不過,想必同學們看到標題也明白了,今天這篇文章不是來賞析這部電影的(我知道它也很經典,主要是我還沒看過)。

 而是要就著這場牌面十足的逍遙音樂節,來向大家介紹一部在國內十分冷門的電視節目。因為這場逍遙音樂節,正是這部電視節目的專場。而這部電視節目,正是如題所述——

 《Horrible Histories(糟糕的歷史)》系列。

 簡介

 我是泓燒鴨。

 《糟糕的歷史》是由CBBC(英國廣播公司兒童頻道)出品,Chloe Thomas執導,Stephen Fry主持的“兒童節目”。雖是兒童節目,但吸引到了各個年齡段的觀眾,在IMDB上有高達9.1的評分。

 該節目於2009年4月16日首播,截至2017年,已播出了七季的正篇、以及許多特輯,內容皆十分充實有趣。適合同學們用於對一些冷門的西方歷史(主要是英國)進行入門的瞭解。

 該節目用喜劇的視角向觀眾朋友們展示歷史上最囧的一面,涉及到古希臘、羅馬、阿茲特克、印加、世界大戰以及英國曆史上著名的各個王朝等。內容豐富,寓教於樂。

 幾位演員更是可謂全才,對各種型別的角色堪稱經典,並且能歌善舞。

 總之,用一句話形容就是“外表荒誕無節操,內心高潔學問高”。

 不過,既然是在兒童頻道播出的、面向兒童的節目,我又為什麼要對“兒童節目”四個字要打引號呢?

 這裡先埋個伏筆,往下看你們就知道了。

 由於該節目原名的兩個單詞都以“H”開頭,所以這篇文章接下來就簡稱該節目為“HH”了。

 作為一檔兒童節目,《HH》從播出那年起,便一直有頻頻獲獎,直到2011年時才播出了三季,牌面就已經大到了能在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舉辦一場擁有百年曆史的“逍遙音樂節”專場音樂會了。

 足可看出,它在英國的地位。

 在我鴨某人看來,任何一部藝術作品能成功、至少說能留名青史,都絕不是因為它順遂了什麼市場主流、迎合了什麼觀眾口味的,因為這樣的作品,或許能激盪起一些小浪潮,創造一些爆炸式的反應或現象,但必然很快就會被淘汰及遺忘的。而與之相反,它必須是有著區別於同類型其它作品的、獨屬於它的“特色”的存在,才能從逆流中開闢而出、在群芳中獨樹一幟。

 這一點,《HH》自然是不例外。

 《HH》有著許多同類型兒童科普節目所不具備的特質,有些是毋庸置疑的優點,有些則頗具爭議。但無論如何,這些都是它們能成功的關鍵要素。以下我就以個人觀點、來給大家稍稍盤點一下吧:

 《HH》的特色之一,洗腦上頭的音樂:

 首先,兒童科普節目,為什麼能跟古典音樂節扯上關係呢?

 即便是它們的專場,那全程又都表演了些什麼呢?

 這,就要說到《HH》最主要且突出的特色、也是它最為顯著的第一個優點所在了——即《HH》的製作組,都很深刻的明白一點:影視是一門視聽藝術,除了用畫面抓住觀眾的眼睛,用故事抓住觀眾的靈魂外,用音樂抓住觀眾的耳朵也是極為重要。

 畢竟絕大部分你能數得出名的經典影視,它片中的音樂也必然是十分優秀、且令人耳熟能詳的。

 《HH》劇組深諳此道,於是在每一集,都結合相應的歷史故事、改編或創作出一首令人膾炙人口的歌曲。從如圖所示,第一季第一集、漢諾威王朝的四位喬治國王(喬治一世、喬治二世、喬治三世與喬治四世)講述自己故事的《Born to Rule(生而為王)》開始,切實的做到了“每集一曲”,截至第七季播出結束,共有八十多首曲目被創作出來。

 在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舉辦的那場“逍遙音樂節·糟糕歷史專場”,就正是將前三季的一些經典歌曲、配合幾首古典樂曲一道奉上,一樣十分精彩。

 上文所述的“能歌善舞”的演員們,正是把他們的才能發揮在了這裡。

 而這其中的優秀經典之作,除《Born to Rule》外,還有第二季第一集,四位維京人用搖滾的方式講述著自己燒殺掠奪的故事、還順帶致敬了Queen樂隊的《Literally》——

 第三季第二集,把從諾曼底的征服者威廉到今日******的、上千年的英國國王與女王順序編成歌曲捋了一遍的《English Kings and Queens》——

 以及第四季第一集,劇組男演員們顏值巔峰的、致敬二戰英國空軍的《RAF Pilots》等等,數不勝數…

 (這些歌曲的音訊版都整合收錄在了網易雲音樂的“horrible histories”電臺)

 甚至可以說,整檔節目的八十多首歌曲,每一首都極為洗腦、極為優秀(他們甚至還惡搞過我偶像MJ的《ABC》與《Bad》,不過我倒覺得改編得很有特色、很有精神)。

 這些歌曲用音樂的方式向觀眾們講述了那段或精彩或糟糕的歷史,也正應了我五月份那篇文章的標題:把有趣的歷史用更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

 作為專講歷史的節目,在這一點上,《HH》對比《天下無雙》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也正是多虧了這檔節目、以及這些令人耳熟能詳的歌曲,令那些許多原本十分有趣、卻因為枯燥乏味的描述,而在課本里被簡單帶過、甚至根本未被記載的歷史,以如此生動形象的方式被重新展現了出來,加深了觀眾們對這些歷史故事的印象與瞭解。

 《HH》的特色之二,古今結合的欄目:

 《HH》每集都有近30分鐘,而一首歌曲最長也不過3~4分鐘而已。

 所以很明顯的,《HH》還有除了歌曲外,同樣能用有趣的方式講述著歷史的、吸引到觀眾並加深他們對歷史的印象的特色。而這,就要提到它的第二個特色以及優點了——

 即是在各集當中,類似“電視欄目”一樣的各種特色欄目。

 而與歌曲們相同的,這些特色欄目也有許多或惡搞、或致敬的原型,例如在這些當中,最是有趣、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Stupid Deaths(愚蠢的死法)”了:

 眾所皆知,現實永遠比藝術作品更加離奇,這些在歷史上,就有著許多很明顯的實證,尤其是那些小說都編不出來的神奇的死法:

 比如由於禿頭太亮、而被路過的老鷹當成石頭,為了敲開捉到的烏龜的殼而將烏龜拋下去,導致因此被砸死的古希臘哲學家“埃斯庫羅斯”…

 或是為了發明出治療自己水腫的辦法,而把自己埋在牛糞裡、卻最終因為中暑虛脫而死的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

 又比如在使用大指揮棒敲地板打拍子時,敲到了自己的腳趾,導致形成膿腫,惡化成壞疽,最後因此而死的知名作曲家“讓-巴普蒂斯特·呂利”…

 這些都穿插在《HH》的各集節目裡,讓劇組的演員們生動形象的把他們扮演了出來,還有一個扮演死神在主持。在加深了觀眾們對這些冷門歷史印象的同時,也帶給了大家充足的歡樂,是真正的“兩開花”。

 而除了“愚蠢的死法”外,《HH》當中還有許多讓觀眾們笑到停不下來的特色欄目,比如“歷史醫院(用古代醫療技術與方式來治病)”、“歷史版互換女主人(變形計)”、“盛宴美食秀(各時期的噁心餐點)”、“糟糕歷史製片廠(歷史人物嘗試說服制片人投資拍片)”等等…

 在這些型別各異的特色搞笑欄目裡,我們除了可以透過這些無比有趣的方式去學習與瞭解到歷史外,還可以見識到《HH》劇組的主要演員團隊中、幾位演員們對數十種不同角色的優秀把控力。

 正是他們的表演,把片中的無論是歷史角色、還是各欄目主持人,加上又唱又跳,都表演得是活靈活現。

 也正是演員們的足夠出色,才足以駕馭得了《HH》創意十足的歌舞、劇本與內容,促成了這個作品由內到外、全體制作人員的相互成就。而這,也正是它的第三個特色以及優點——

 演員團隊。

 《HH》的特色之三,多才多藝的演員:

 可以斷言,絕大部分觀眾接觸到一部影視最先得到的直觀感受,甚至一部分觀眾對一部影視的衡量標準,就是演員們的顏值與演技。

 而說到這一點,《HH》的劇組就更有話說了。

 那麼接下來,就由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HH》的演員陣容了(按顏值排序):

 第一位當然是《HH》當中的顏值與才藝擔當,出演角色最多、粉絲也最多的“男主角”了,經常看英劇的同學們、想必也會很熟悉這位——Mathew Baynton(馬修·貝恩頓),粉絲們都親切地稱呼他為“Mat小哥”。

 您瞧這張帥臉,夠得勁吧?這可不是樽花瓶唷。

 Mat在《HH》中擔任的角色除了主演外,還有部分片段的編劇,還有許多歌曲的主唱與領舞。在那場逍遙音樂節專場上,還可見到他在表演歌曲《The Ages of Stone》時的鋼琴表演。

 這是因為除了演員的身份外,Mat同時還是“Special Benny”樂隊的歌手、吉他手與貝斯手,自己作詞作曲出過單曲與專輯…

 同樣是鮮肉,對比國內,這差距也太大了。

 第二位,就輪到被粉絲們親切地稱呼為“Ben叔”的Ben Willbond(本·威爾邦德)了。這位帥叔叔一樣既是演員,也是編劇,會講英、俄、法三種語言,會拉小提琴,還曾經留學斯坦福大學與牛津大學…

 您瞧這張帥臉,更得勁吧?

 Ben叔與其他幾位主演一樣,能唱能跳,也能編劇。而在劇中他最令人稱道的角色,自當得數他自第一季第二集開始扮演的英國國王“亨利八世”了。這位結過六次婚、帶領英國脫離天主教、胖達三百斤的大英朱厚照(而亨八確實與朱厚照同年出生),被Ben叔演繹得是活靈活現。

 第三位則是全劇死神的飾演者,擁有一口富具磁性的嗓音的Simon Farnaby(西蒙·法納比)了。同樣的,他也身兼演員與編劇,在《HH》中給觀眾們留下了許多印象深刻的角色,並且被粉絲們親切地稱呼為“Simon叔”。

 您瞧這張臉,也很得勁吧?

 Simon叔在《HH》裡留下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除了如戲精一般、不會令孩子們覺得可怕的死神外,還有向波塞冬宣戰的羅馬帝國瘋子皇帝“卡利古拉”,數國王之歌裡領銜開唱的“征服者威廉”,以及主持著“克里夫的白色謊言”節目的主持人“克里夫·懷特利”等等…

 除了他們三位外,《HH》中還有許多優秀的演員。

 比如被粉絲們親切地稱呼為“小胖”的Jim Howick,在第三季第五集飾演法老“克里奧佩特拉七世”並大跳勁舞的Martha Howe-Douglas,在每一次惡搞BBC新聞的“HHTV News”欄目裡進行光速饒舌、即便是到了逍遙音樂節現場也能無縫不錯詞的Laurence Rickard等等…

 出於文章篇幅,在這裡就沒法一一完全介紹了。他們的表現具體有多精彩呢,同學們親自去看看就能知道了。

 這部電視節目在目前各大主流影片網站與軟體都能看到,作為B站孝子,我當然是建議大家在B站看了。不過遺憾的是,B站的第4、5季沒有英語原聲配音,而且也沒有第7季。

 所以我就去騰訊影片看了第4、5季,在優酷看了第7季。

 友情提示,其中第六季第六集還有英國老牌喜劇演員羅溫·艾金森(憨豆先生)出演亨利八世、並演唱惡搞貓王名曲的《A Little More Reformation》哦。

 《HH》的特色之四,重口惡臭的畫風:

 一路看下來到這裡,想必同學們會發現我好像一直在誇《HH》。

 然後在看到這個標題時,忽然愣了一下。

 沒錯,如果同學們看到這裡、想去感受一下具體有多好看的話,把七季全集都看完了的我,在這裡就好心提醒一下、也讓同學們可以做好一個心理準備:這部劇的第四個特色以及“優點”了,它的畫風,其實是非常重口、不適合下飯的。

 具體有多重口,大家去看看就知道了。

 還記得我上文提到過的,為什麼要對“兒童節目”四個字打引號吧?而這就是原因所在,因為它的重口畫風在我看來,其實並不適合兒童。

 可它居然還能收穫成功,並且一直播出到了第七季…

 對此,我很懷疑大不列顛的孩子們,童年是不是充滿了味道…

 儘管歷史十分有趣,但還是不得不承認,在絕大多數方面、古時候都必然是落後於現代的。其中最主要的,即是那些不完善的衛生系統、醫療系統與排汙系統之類,因此所帶來的,也註定是各種慘不忍睹的噁心畫面。

 而歷史,要的就是紀實。

 所以《HH》劇組在展現這些方面時,便是毫不遮掩,一塊馬賽克都不打,把那些最惡臭、甚至血腥的部分都以十分寫實的方式拍了出來。相比於一些把古代描繪得有多麼夢幻的古裝劇、穿越劇等,《HH》在這方面可說是非常實際。

 比如有著各種用途的各式樣的牛糞、馬糞、豬糞,以及許多諸如斷頭斷手斷腳的、奇形怪狀的傷口的畫面…

 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

 屎、血、尿、屁。

 除了正常的歷史場景重現外,那些重口場景還在“愚蠢的死法”、“歷史醫院”、“盛宴美食秀”與“歷史版牙醫”等特色欄目裡進行了更充分的演繹,幾乎令觀眾們是可以隔著螢幕、就聞得到味道的程度:

 不知現在透過我的文字,大家有沒有聞到一些味道呢?

 這也是這劇最神奇的地方,就是畫風已經如此重口惡臭了,卻仍能被定位為兒童節目,並且收視率長盛不衰,然後還能將這樣畫風延續完整的七季之久…

 大不列顛的孩子們看的東西,真的挺神奇的。

 換作是我泱泱中華,這種節目只怕是即便定位了18禁,也得進行各種刪減遮蔽馬賽克,完全失去原味。

 但是哪種味道更好呢?這就看觀眾們個人了。

 至少我是可以接受的。

 可以說這獨特的畫風呈現方式,既是它的缺點,也是它的優點。但無論如何,這當然還是它的特色之一。因為任何一部藝術品當中,只要有任何一個細小的部分產生區別,都會讓它變作另一個樣子,讓它產生差異。

 而它所帶來的名氣與影響,也就會與原來的不同。

 總結與思考

 正是這四個區別於其它同類型影片的特色,使《HH》獨立於其它的兒童節目、在觀眾群中開闢了獨屬於它的領地。雖然在國內它比較冷門,但B站仍然有買下它的播放權,它的前三季在B站上也皆有超過9.6分的高分評價。

 在我看來,它絕對是值得這個分數的,甚至更高。

 不過在看完之後,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我們中國能否拍出這樣的片,用這樣風趣幽默又寫實的方式、來科普我們這比他們英國還有料得多的歷史呢?

 不知同學們是如何想,至少在我看來,是並不可能的。

 雖然如今我們已有了如《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口水三國》、《如果歷史是一群喵》、《追風者》等動畫,但這些卻都只是動畫而已。若要說真人的,我也只知道一部《歷史那些事》,看起來似乎有些搞頭,然而其實,我們還是隻能揀出這些歷史當中光彩、最不濟也只是普通的一面來講。

 像《HH》這樣把屎、血、尿、屁等各方面也能拿來正經的拍攝和播出,開歷史上各位國王皇帝們的玩笑,把沉重的戰敗與土地淪喪用輕鬆的態度提起,我們還是做不到的。

 不是我們拍不出,而是當下的條件,並不允許我們拍出。

 首先,經歷了近代艱難的復興之路後、流淌在我們血液裡的民族自豪感,並不允許我們拿自己的過去去開玩笑,想想這些年各種“抗日神劇”為何一直能大行其道就能明白了。別說那些老人,即便是我本人,也無法接受。更別說那些活躍在各大評論區的各式“精啥孝子”的各種震怒與落淚了。

 其次,我們的市場無法讓這種正經的科普節目生存。

 現在的影視環境是怎麼樣,大家也都看到了。能獲得高收視率高票房的影片,除了主旋律外,絕對沒有一部能是正常且嚴肅的科普類,尤其還涉及到歷史題材。那麼現在的主流觀眾都喜歡些什麼呢?

 我覺得除了個爽字,也再想不出什麼。

 就算民族先輩的路再是如何用鐵血澆灌而出、是怎樣艱難的走來,在他們的腦內,他們也幻想著能一朝奪寶成神,美女環繞,繼承遺產之類。屬於中華民族的鬥志,在爽文的荼毒下,被腐蝕得千瘡百孔。

 不過我還是得承認,在寫這段文字時,我其實因為自己的經歷、摻雜了十分強烈的個人情感在其中。

 至於具體是怎樣,同學們就憑自己的眼光去理解與認同即可。

 再者,我們中國的歷史雖然更詳細更勵志,更有得來講,但就似乎每個朝代、每個時期都是雷區,都不能觸碰到一般,屬實是非常遺憾的一點。

 就比如曾經是我童年的經典漫畫《烏龍院活寶大長篇系列》在改編為動畫後,連秦朝都不讓提,索性編出了個“恆王朝”來。當初我在看到那個恆字後,我的第一反應就是直接退出去了後。

 我可以想象,接下來的內容將要被改得有多面目全非了。

 所以,若想要類似《HH》一樣風格的節目能在中國出現一部,除非等當前市場的大環境發生改變,否則就是絕無可能。

 總之,太沉重的話題還是到此打住了吧。

 不過呢,既然我今日會寫下這篇文章,那麼為了八十多首洗腦上頭的歌曲,為了古今結合的各種特色欄目,為了幾位主演們的演技與帥顏,為了用更有趣的方式學習本已十分有趣的歷史…

 我的意見,自然也是大力推薦大家去觀看這部劇的。

 當然,越是熟悉歷史或懂英語的朋友,就越是能Get到其中的笑點、被逗得捧腹大笑停不下來。

 去看一看吧,保證你能笑得停不下來。

 我是泓燒鴨。

 此致,敬生命,敬鬥志,敬夢想,敬自己。

 ——泓燒鴨

 ——完成於2020年10月6日星期二凌晨4時25分,根據地網路生活館E區160號機

如果您覺得《泓燒鴨影視與動畫評論類文章合集》小說很精彩的話,請貼上以下網址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支援!

( 本書網址:https://m.51du.org/xs/23438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