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泓燒鴨影視與動畫評論類文章合集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型:
第14章 15.成事終究在人,敗者只配食塵――評三部人物傳記電影

 【本文創作並發表於2020年11月,為舊稿搬運,不代表本人真實水平】

 十年前的某一天,那時,我還在唸著初中一年級…

 雖我早已記不清是哪月哪日了,但當時,我們的班主任兼年級主任“阿年”,在班上給我們全部同學播放了一部電影:

 《成事在人》,這部電影是由“荒野大表哥”t Eastwood(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Man Freeman(摩根·弗里曼)與“永遠需要人去救他”的Matt Damon(馬特·達蒙)等主演,於2009年12月11日上映。

 摩根·弗里曼與馬特·達蒙分別憑藉該片獲得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與“最佳男配角”的提名。

 該片講述了剛剛結束牢獄之災的曼德拉(摩根·弗里曼飾演),競選南非總統成功,他領導人們破除種族隔離制度,並身先士卒,僱傭白人護衛隊,在各方面建立不同膚色的溝通。作為1995年橄欖球世界盃的東道主,南非重回國際體育大家庭。

 不過南非的英式橄欖球隊——隊員均為白人的跳羚隊,卻被很多黑人看做種族歧視的代名詞。為了破除隔膜,曼德拉高瞻遠矚,支援跳羚隊與國外來訪球隊的交流比賽。他接見了跳羚隊隊長皮納爾(馬特·達蒙飾演),兩人進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談。

 最終,後者帶領著白人球員走訪了南非各地,把橄欖球運動普及給普通民眾,讓這項運動成為了黑白聯合的紐帶。

 以上部分內容摘抄自百度百科。

 阿年是個好老師,雖然當時我在那個學校只讀了一年,但是那兩個學期的年級藝術之星,他都頒給了我,獎狀我還留著。

 雖然他有點暴力,但在放電影並傳達良好的價值觀這方面,他還是做得很好的,畢竟我當年第一次看《阿甘正傳》時,就是他在班上放的。

 不像我六年級時的班主任胡老師,整天就知道放恐怖片,把我都嚇壞了。

 儘管《成事在人》十年來我都沒有在網上再看第二遍,但我仍然依稀記得一些相關的情節,只因在當年,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眾所皆知,種族歧視是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都存在的一種現象。從人類對動植物們的利用與鄙夷,到人類本身因文化習俗、膚色、血脈之間的不同而導致的互相牴觸與排斥,它涉及到了階級隔閡、鄙視鏈、刻板印象等無數個根植於人性中的劣質,是這多重矛盾的複合體。

 因此,它也是一個永遠無法被解決的難題。

 而敢於為之作出努力與鬥爭的,致力於對這個難題作出挑戰的,無疑都是這世間最偉大的、從人性邁向了神性的人類。

 因為一個不可能解決的難題、或說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理想,很多人,或說絕大部分人在瞭解到的那一刻,或許就已經望而卻步了。

 但有許多的人,都會選擇迎難而上。

 正如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肯尼迪所說:“我們選擇在這個十年飛向月球、並做些其它事情,而是因為它們相當艱難。”

 儘管在後來,肯尼迪已經去世,但這個國家仍然做到了。

 約翰·肯尼迪與他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都為美國和他的人民奉獻了許多,也在為解決種族歧視難題發起挑戰。

 相信這也是這部影片取譯名為“成事在人”的其中一個用意所在吧。

 不過,這部電影並不是今天這篇文章的重點,畢竟你們也看到了,我十年來都沒看第二遍,也壓根不會記得的。

 先提這部電影,只是為了點明文章的題目而已。

 而這些,也都只是前言。

 我今天這篇文章真正想評析的,則是另外的三部電影,是面對不可能的難題、依舊迎難而上的勇氣,是文章“成事在人”的這個主題。

 前言

 我是泓燒鴨。

 摩根·弗里曼主演過許多電影,是愛看電影的觀眾們都十分眼熟的一位黑人演員,我也看過許多,除《成事在人》外,還有諸如《蝙蝠俠:黑暗騎士》、《驚天魔盜團2》、《超體》等等。

 而在他的電影當中,有這樣一部電影,同樣十分契合這篇文章的主題,相信同學也都看過、並且都會公認這是他生涯最佳的——

 《肖申克的救贖》。

 該片改編自美國作家Stephen King(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說,由法國導演Frank Darabont(弗蘭克·德拉邦特)執導,Tim Robbins(蒂姆·羅賓斯)與摩根·弗里曼等主演,於1994年10月14日上映。

 在次年的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上,該片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十項提名,若非它的對手是比這部神片還更神的《阿甘正傳》,想必這個桂冠是會由它來摘下的。

 影片講述了銀行家安迪(蒂姆·羅賓斯)被指控槍殺了妻子及其情人、被判無期徒刑後,利用自己的智慧與堅韌不屈的毅力,以一把小鶴嘴鋤、用二十年時間挖通一條隧道,最終成功越獄的故事(當然安迪是被陷害的,如果是真犯人越獄成功並且還這麼勵志,那這影片價值觀就有點問題了)。

 該片中涵蓋全片的主題是“希望”,而影片採取欲揚先抑的手法,用大部分篇幅去表現安迪在獄中所受的屈辱,以及幾位獄友所面對的、殘酷的現實,使得影片的前、中、乃至後段的大半部分,都表現出些許壓抑。

 當然,在安迪的消失、隧道被發現、謎底揭穿了的那一刻,觀眾們感受到的只有是溢位螢幕的、無以言表的震撼。

 即便殘酷的現實讓自己蒙受二十年的冤屈,安迪也並未放棄,他忍辱負重,用二十年的時間使自己重返人間、重獲自由,完成了他的救贖。這個情節,與《槊蟒記》中王家被滅後,王伊寧潛伏秦家二十餘年,最終將秦家完全掌控的設定可說是不謀而合的。

 不過《肖申克的救贖》也不是今天這篇文章要重點評析的電影。畢竟它太經典了,寫文章評它的作者可說是扎堆一大把,而我也不覺得自己夠這個資格,去評析這樣一部偉大的、足可青史留名的傳世之作。

 我只是借《成事在人》到摩根·弗里曼,再延伸到《肖申克的救贖》,來反覆強調這個“面對困難永不言棄”的精神與主題,最終引出我真正要評析的三部電影而已。

 好了,接下來,我就要真的開始講我今天要評析的電影了,不跑題了,這篇文章的正題真的要開始了:

 請燃燒生命去放聲吶喊,讓敗者通通食塵

 強調了半天“成事在人”,有些同學們或許會疑惑“敗者食塵”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敗者要去食塵,那接下來我就先為沒看明白這個梗的同學們解釋一下吧:

 “敗者食塵”來自日本漫畫家“荒木飛呂彥”的漫畫作品《JOJO的奇妙冒險》的第四部《不滅鑽石》中,大魔王“吉良吉影”的替身“殺手皇后”的第三種替身能力。

 在漫畫中,這個能力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形容的話,就像奇異博士在多瑪姆面前啟動的“時間寶石”的用法一樣,一旦觸發某個條件,時間就會立即回溯到之前設定好的某個節點上。

 因為同樣也會失去這段時間的記憶,所以這個能力對凡人而言沒有任何意義,於是在對付滅霸時也並未用上,但在對付多瑪姆這樣“超越時間之存在”的敵人,就可以做到將它煩跑。

 而“敗者食塵”的意義,就在於選定了目標後,可以讓他成為在反覆回溯的時間中、唯一的那個不會失憶之人,把他逼到精神崩潰。

 作為一個忠實的搖滾迷,荒木從《JOJO》的第一部開始,就已經在透過各種方式致敬那個年代的搖滾樂隊與歌手們,包括一些角色的名字、替身名、替身能力名,以及改編動畫後的片尾曲選用等等。

 而“敗者食塵”也不例外,這四個字的漫畫原作中的英文原文,即是“Another Oes The Dust”。

 我打出這一段字時,想必腦袋靈火一些的讀者,或者有聽過的、知道的讀者,已經知道這是在致敬誰了。

 沒錯,“敗者食塵”的名稱,正是來自英國搖滾樂隊“Queen(皇后樂隊)”發行於1980年《The Game》專輯中的單曲《Another Oes The Dust》:

 這首歌擁有極易上頭的鼓點節奏與十分明顯的貝斯聲,用“敗者食塵”來翻譯,我也認為非常貼切,且也朗朗上口、方便好記。因為在《JOJO》動漫中,吉良吉影用日式英語連讀出“Bites The”的時候,諧音就很像“敗者”二字,而且也與這首歌歌詞的內容是相近的。

 不止是“敗者食塵”,荒木還在《JOJO》中的許多其它地方都對Queen作出了致敬,除“敗者食塵”外,就我所知道的,都還包括“殺手皇后”、“天堂製造”以及“枯萎穿心攻擊”等等…

 而說到Queen樂隊,相信同學們都知道了。

 即便不熟悉的,想必也會聽說過他們,有些耳濡目染的。

 Queen成立於1970年,最早的、最核心、也最為人所熟知的樂隊成員共有四人,分別是主唱Freddie Mercury(弗萊迪·墨丘利)、吉他手Brian May(布萊恩·梅)、鼓手Roger Taylor(羅傑·泰勒)以及貝斯手John Dea(約翰·迪肯)。

 在1991年主唱弗萊迪去世年貝斯手約翰退休後,樂隊持續以二人的形式發展,其後,Paul Rodgers(保羅·羅傑斯)與Adam Lambert(亞當·蘭伯特)先後擔任過樂隊主唱參與巡演。

 時至今日,兩個老爺子早已一頭華髮了,都仍在世界各地進行巡演。

 活躍於樂壇超過五十年,與披頭士樂隊齊名,代表曲被稱為“英國第二國歌”年倫敦奧運會閉幕式播放了他們的演唱會片段…就連MJ在他們面前、也只能算是後生晚輩們的一個王者級老牌搖滾樂隊。2018年,樂隊獲得第60屆格萊美獎終身成就獎。

 相信他們在世界搖滾樂隊中稱第二,也沒誰敢稱第一了。

 他們的歌曲《We Will Rock You》幾乎可算是世界人民都聽過、甚至都會唱副歌部分的世界級名曲,美國流行歌手、歐美樂壇最具影響力的天后“Lady Gaga(嘎嘎小姐)”的藝名也來自於他們的歌曲《Radio Ga Ga》…

 甚至還據說他們的代表作《Bohemian Rhapsody(波西米亞狂想曲)》讓金庸聽了後都熱淚盈眶、想用作86梁朝偉版《倚天屠龍記》的主題曲,TVB沒同意(這個是網易雲上的熱評,看起來有點扯,反正我是沒信)…

 活在這個時代,有這樣一個樂隊的出現,讓我們能聽到他們的創作、他們的聲音,是我們的幸運。

 四個平凡的年輕人,是如何逐漸聞名世界、最終成為國際級搖滾樂隊的呢?

 我相信,除了那百分之一的天才與幸運以外,剩下的,就是不可忽視的、他們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與努力了。

 而他們那遠在五十年前的故事,則有人幫我們展現了出來。

 這,就終於要說到今天這篇文章真正的重點,真正要評析的電影了。

 便是這部,以Queen樂隊代表作作為片名的,感人肺腑的、超勵志的、熱血的音樂傳記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

 《波西米亞狂想曲》由Bryan Singer(布萊恩·辛格)執導,Rami Malek(拉米·馬雷克)等主演,於2018年11月2日在美國上映年3月22日在中國上映。講述Queen樂隊從偶然成軍到確立風格、再到大放異彩的真實經歷,以及主唱弗萊迪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該片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最佳剪輯”四項大獎,以及“最佳影片”的提名(當年獲最佳影片的是《綠皮書》,但是輸給它也不冤。畢竟《綠皮書》講的還是“種族歧視”這個大難題,比起一個樂隊的經歷來說,三觀和格局都要大出太多了)。

 這樣改編自真實經歷的傳記片,影史上有許多,之前提到的《成事在人》就是一部,但是講述一個歌手、音樂人,或者說追夢人的傳記片,我看過的就很少。

 不過我還是很熟悉的,畢竟我自己就自編自導自演過一部。

 而《波西米亞狂想曲》無疑是我看過的這當中,最為優秀的一部。

 弗萊迪(拉米·馬雷克)成名前在機場做行李搬運工。有一天,弗萊迪毛遂自薦加入羅傑·泰勒與布萊恩·梅的樂團,恰巧當天原本的主唱辭職,他用自己橫跨四個八度的超廣音域和非凡的音樂天賦說服兩人,從此開啟了皇后樂隊的搖滾傳奇。

 同時,弗萊迪也非常孤獨、痛苦、渴望愛,他把自己這些複雜的情感都融入到了創作中,誕生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歌曲。

 隨著樂隊的走紅,他一度迷失了自我,巨大的成功背後所面臨的是樂隊的危機,但它最後成功地認清了自己,與自己和解。他尋回樂隊的成員們,燃燒生命中最後一股能量投入到了“Live Aid”大型搖滾演唱會的排練中,將生命最後的餘溫奉獻給了他所熱愛的音樂。

 以上部分內容摘抄自百度百科。

 在最先作為歌曲時,《波西米亞狂想曲》首先就風格豐富、內容複雜無比,在接近6分鐘的時長裡,便分了5個篇章、包含了4種風格。從起始鋼琴伴奏的傾訴,到向母親交代罪行的詠歎調,到眾神審判的合唱,再到表達反抗精神的金屬搖滾,最後回到表示從命的鋼琴伴奏。

 用一句話形容,大概就是“初聽不明所以,再聽逐漸上頭,最後淚流滿面”這麼神奇吧…

 還有很多同學都說,正是這首歌的這些特點,導致了有些其它歌手的歌、他們聽著兩三分鐘都會覺得很長,而這首歌,會讓他們聽完覺得,啥?這就六分鐘過去了?如此“到鄉翻似爛柯人”的、恍如隔世的感覺。

 很難想象,一首這樣的神作是誕生於1975年的。

 這首歌的詞曲皆由弗萊迪創作,影片中提到它、也據說正是它在拯救了低谷時期的皇后樂隊,因為在發行時,這首歌就遭到了經紀公司甚至樂隊內部的一致反對,但最後超乎想象的是,它一經發行、便一炮而紅,從此炸響了皇后樂隊的名聲,照亮了他們走向巔峰的大道。

 用這首複雜且神奇的歌的歌名,來作為皇后樂隊及弗萊迪人生的傳記電影的片名,可說是再合適不過了。因為無論是歌曲還是電影,都恰如Queen樂隊的經歷以及弗萊迪的人生一樣,是複雜且跌宕起伏的。

 這裡插播一條有趣小知識:

 在我曾寫文章安利過的英國兒童類電視節目《糟糕的歷史》第六季第四集中,劇組便創作了一首《Queenian Rhapsody》來惡搞(致敬)這首歌曲。講述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在被自己的表妹、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審判後,表達出的傾訴、詠歎、反抗等的各種精神。

 而在劇集中,唱這首歌的還真是“Queen(女王)”,可以說很貼切了,嘻嘻。

 說回電影和樂隊上來。

 《波西米亞狂想曲》拯救了Queen,更重要的是拯救了弗萊迪。

 而在影片中,關於Queen樂隊的戲份,很明顯絕大部分的鏡頭都給了弗萊迪,主角也正是弗萊迪。

 弗萊迪的人生,即便是在成名前,與我們凡人相比,也是奇妙無比的。

 弗萊迪·墨丘利1946年9月5日出生於坦尚尼亞桑給巴爾島,因為天生的一對大齙牙,帶給了他橫跨四個八度的寬廣音域、超凡的音樂天賦(很廣了,就連MJ也都只有3.5個八度),同時也因此被中國樂迷們親切地稱呼為“牙叔”。

 1991年11月24日,在公開自己病情僅僅一天後,弗萊迪便因艾滋病引發的肺炎去世,年僅45歲(很短了,就連MJ都活了將近51)。

 對於追求音樂的理想,弗萊迪無疑是奉獻出了自己的一生。作為一個追夢人,我鴨某人在此對他獻上誠摯的敬佩。

 而我之所以會寫出這篇文章,也是對他的致敬之一。

 以前我對Queen樂隊的瞭解,只最多出於“知道”,以及聽過《We Will Rock You》的如此淺顯程度而已。但在幾個月前看過了《JOJO》,並反覆的刷了第二遍第三遍之後,好奇心驅使我反覆的開啟網易雲音樂與百度百科,漸漸地,便對他與他們有了更深刻的瞭解,直到在愛奇藝上將《波西米亞狂想曲》看完。

 本來當時,我就已經有靈感要寫這樣的一篇文章了,但是照著日子看,我一想覺得應該等到弗萊迪的忌日那天再寫,會不會更好。不過思來想去,覺得這可算是拖延症的一種,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加上正巧這幾天《槊蟒記之金蛟破海》的情節有了個大變化,一時擠不出什麼靈感來,我就想著,那就開啟文件,把這個給寫了吧。

 於是,就有了這篇文章。

 在此,也提前給在天堂的弗萊迪上三炷香,雖然他說過,他更想去地獄。

 在影片中,除了關於音樂的部分外,更多著重展現的是弗萊迪的感情經歷。包括他與女友瑪麗·奧斯汀(露西·寶通飾演)的甜蜜故事,他與經紀人及後來的同性伴侶間的感情糾紛等等。

 然而在不同的性取向這方面,我們能說到的話題就更多了。

 興許是基因當中,出於繁衍生息與傳宗接代的需要,絕大部分人類生來都是異性戀,但凡事總有例外。。

 一旦有人問我這個話題,我都會這麼回答。

 即便身為“華人導演之驕傲”的李安導演,也曾拍過多部電影去講述“同性戀”這個題材、這個群體以及與之相關的故事。

 這其中我最喜歡的無疑是《斷背山》了,不僅音樂好聽,畫面風景優美,情節震撼且令人淚目,而且它成功到把一部電影的片名、鑲嵌成了一種文化的代名詞。

 但同樣相對的,我也會討厭這樣一種行為:

 為了博取眼球、為了引人注意、或是出於其它目的,而刻意去“成為”同性戀的,或者同性戀當中來鄙視異性戀的,那都極其令人噁心。

 說回電影和弗萊迪上來。

 關於弗萊迪的奇妙人生,在這裡就不是我只言片語所能說完的了,長久以來,人們對他的諸多爭議,圍繞在他身上的種種標籤,

 但相比於這些,我覺得人們還是更應該討論他在音樂方面的作品與創作,而非他的私生活更好些吧。

 無論是影片裡還是現實中,Queen樂隊除了從籍籍無名到成為國際級搖滾樂隊時、所作出的對夢想的一往無前的追求以外,他們即便是在成名後,也曾對如我前文所說的、那些“不能解決的難題”發起過挑戰。

 而在影片中最明顯的、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自當是這三首歌了:

 首先,自然是這首全員換上女裝拍攝MV的《I Want To Break Free》了,這在七八十年代無疑是非常大膽的行為。

 創作這首歌的貝斯手John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這首歌是寫給婦女解放運動的,歌詞內容所宣揚的,就是讓當代女性擺脫來自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束縛,勇敢做自己的精神。

 據說這首歌還在八十年代,成為了南非ANC(非洲民族會議)的戰歌。

 然而諷刺的是,這樣一個如此有意義的片段,卻在《波西米亞狂想曲》國內上映之時、遭到了刪減,導致如今我們只能在各種搬運的影片裡、看到原片這個對當年MV的完美還原的片段。

 是什麼原因,難道是女裝嗎?

 然而《唐人街探案2》也穿了女裝,怎麼就一點沒刪呢?人家穿女裝支援當代女性勇敢做自己不行,咱們穿女裝潛入醫院逃避警察追捕可以,這是什麼意思?

 呵呵,可不敢再往下亂說了。

 其次,便是Queen早期的經典歌曲,也是吉良吉影替身“殺手皇后”名稱的來源——《Killer Queen》了。

 在影片中,弗萊迪在與隊友們現場表演這首歌時,不僅穿上了女式貂絨,且還有多次的摸襠動作,風騷無比。使得電視臺頓時陷入了慌忙、趕緊表示要切換拍攝角度。而在國內遭到剪刀手時,更是神奇的用技術力量,把顯示在電視臺監視器裡的畫面P成了那個經典的電視壞了的畫面,止增笑耳。

 這讓我想起了在MJ之前的、美國流行樂壇的上一位天王、被稱為“貓王”的Elvis Presley(埃爾維斯·普雷斯利),曾經也因打破傳統的舞蹈動作出現在電視上,而受到過許多爭議的故事。

 這個故事甚至還被加入《阿甘正傳》中進行致敬,而毫無疑問,《Killer Queen》也是這樣一首具有類似意義的存在。

 在《Killer Queen》中,弗萊迪光潔頑皮的聲音巧妙地穿梭於靈動輕快的吉他聲中,配以詼諧的和聲,使得這首歌在悅耳的同時充滿了黑色幽默。從一定程度上說,這首歌已經達到了樂隊的巔峰水準,而它的大熱,也預示了接下來一個華麗王朝的到來。

 最後,則是這首弗萊迪從未公開表演過、也從未拍攝過MV,但卻被選用為了《波西米亞狂想曲》電影的片尾曲,並且在弗萊迪去世後,Queen樂隊後來的巡演中、也時常會進行表演的歌曲——《The Show Must Go On》了:

 這首歌看似未被重視,但實際上,只是因為這首歌在創作時,弗萊迪已經身患重病、瘦成皮包骨,離死不遠了。Queen的樂迷每次聽起這首歌、想起那時瘦到認不出來的牙叔,都會不約而同的淚目。

 即便是對Queen瞭解還不夠多的我,在聽到弗萊迪在歌曲中極限狀態下、燃燒生命的最後的吶喊,再看到歌詞想想我自己,然後把每一句的“show”都改成“write”或“create”的時候,我自己也會淚目。

 我不知道,倘若有一天,是我躺在了病床上,用呼吸機維持著,頭腦早已神志不清的時候,我還有沒有勇氣拿出鍵盤、新建文件,然後更新最新章節…

 至少,弗萊迪還有勇氣在這時走進錄音棚,對著話筒高歌。

 就憑這首歌,弗萊迪足以在搖滾樂史、甚至是世界音樂史上青史留名。而這首歌,也是我對Queen樂隊除了能堅持五十年不倒外,最大的敬佩。

 作為講述一個樂隊之經歷的音樂傳記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無疑是成功的。

 首先,它所講述的這個樂隊、還有他們的主唱,本身就是個傳奇。樂隊所創作出的經典歌曲多到不勝列舉,拿到“最佳音響效果”與“最佳音效剪輯”幾乎是板上釘釘之事。

 其次,影片對Queen樂隊早年間的一些畫面還原的是非常到位的,弗萊迪突出的齙牙,各首MV的畫面與其中對應的嘴型與動作,在影片後段“Live Aid”大型搖滾演唱會上Queen樂隊26分鐘的表演是一秒不漏的復刻了下來、甚至是鋼琴上擺著的百事可樂杯子及其位置都完美還原了。

 最後,影片在奧斯卡的四座獎盃、“最佳影片”的提名,以及在其它評獎協會的十多座獎盃與提名,更是證明了它的偉大。

 寫出這樣一篇文章,用如此多的筆墨講述這部電影,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在給大家安利Queen樂隊(或者《JOJO》)吧,其它更多的,大家去聽他們的歌,看他們的演唱會,還有看這部電影,就能有更震撼、更深刻的感悟了。

 最後的最後,再給大家安利一首皇后樂隊與我第一偶像MJ合作的《There Must Be More To Life Than This(超越生命的意義)》吧。

 這首歌早在八十年代初便已錄製完成,雖然直到兩位主唱都去世多年後、才終於經過混音,以紀念性質放出,但也算是見證了一個歷史時刻:即King與Queen之間巔峰級的合作了吧。

 到這裡,第一部電影就講完了,接下來還要講兩部電影。

 從灰色軌跡望向海闊天空,一起高呼Ro` Roll

 與Queen樂隊擁有相同配置、甚至相似經歷的搖滾樂隊,在我們國內也有一支,雖然他們不足以與Queen相提並論,但在國內的搖滾樂壇,我想也是沒人可以撼動他們的地位的。

 同樣的,一位主唱,一位吉他手,一位貝斯手,一位鼓手。樂隊走出了國門、在國外許多國家與地區開展過巡演,主唱在九十年代初意外去世後,依然在持續發展著。

 不過遺憾的是,這個樂隊的故事永遠停留在了2005年,那年,他們解散了。

 當我說到這裡時,甚至在看到副標題時,想必很多同學就已經知道我在說哪個樂隊、哪幾個人了,因為比起Queen,這幾個人在我們華人腦海中留下的印象才更為深刻。

 他們發行過英、國、粵、日四種語言的歌曲,而他們留下的歌曲的歌名,想必你們即便是現場用背的,該是也能背出一大堆來。

 不說是背歌名,即便是唱出來,想必很多同學都能做到。

 而你們能第一時間想到他們,這也恰恰證明了他們同樣足以在搖滾樂的青史上留名的偉大地位:

 這便是港臺樂壇上一個不可磨滅的偉大傳奇——“Beyond(超越)”樂隊了。

 Beyond樂隊成立於1983年,最早的、最核心、也最為人所熟知的樂隊成員共有四人,分別是主唱兼吉他手黃家駒、吉他手黃貫中、鼓手葉世榮以及貝斯手黃家強(黃家駒的親弟弟)。

 在1993年主唱黃家駒去世後,樂隊以三人形式發展了一段時間,至1999年時曾宣佈暫時解散年復出並舉辦了一段時間的世界巡演後,最終於2005年正式解散。

 要論活躍於樂壇的時間,在世界搖滾樂壇中的地位,Beyond雖遠遠不及時至今日仍在進行巡演的Queen,但要比起在我們華人心中留下的印象,誰耳熟能詳的歌曲更多,Queen大概就遠不及Beyond了。

 儘管直到今天,他們早已是一個消逝於風中的傳奇了,但我們仍不會忘記他們,就像弗萊迪一樣,黃家駒永遠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不過,這是一篇影評文章。

 所以今天我要來評析的,不是這個樂隊本身,而是屬於這個樂隊的、記錄他們艱辛的追夢故事的音樂傳記電影的。

 說到這,想必很多同學就會陌生了,什麼?Beyond也有這種電影嗎?

 好吧,這部電影或許有些冷門,但它是確實存在的:

 《Beyond日記之莫欺少年窮》,由黃百鳴出品,宋豪輝執導,Beyond、王菲、萬綺雯等主演的劇情喜劇音樂傳記片,於1991年8月29日上映(在我第一偶像MJ三十三歲生日的當天)。

 沒錯,你們沒看錯,這是他們四個自己出演的,而且你們仍然沒看錯,王菲也在,當時才22歲。

 除了樂隊成員本色出演自己外,與《波西米亞狂想曲》還不同的是,這部電影的紀實性並不高,雖然的確是在講Beyond成名前的故事,但對真實經歷做出了更多的改編、角色名字也都改了,而且比起紀實,是更偏向喜劇化的。

 青年吳家駒、譚貫中、陳自強、林世榮四人為好友,兼且熱愛音樂,更組織樂隊,然而卻是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中間太水的流程就不照搬了,總之最後,眾人參加了音樂比賽,邁出了人生的一大步。

 吳家駒對應黃家駒,譚貫中對應黃貫中,陳自強對應黃家強,林世榮對應葉世榮,看看,連親兄弟都改掉了。

 而且這部影片在當年,應該也並未掀起什麼波瀾,因為在百科上,我是沒有查到任何這部影片相關的獎項的,連提名都沒有。

 所以,只當一部喜劇片看看,還是可以的。

 整部電影充斥著的,是九十年代初的香港喜劇,王晶、劉鎮偉那幫人的那味。

 一些降格鏡頭,一些浮誇的妝容,可說是很符號化的特徵。

 把一個本應該勵志的故事、用灌滿笑料的方式去拍,最終只能整成了這樣一部“四不像”,說喜吧還挺勵志,說勵志吧又想逗笑我們。

 想必這也是這部電影連個提名都沒有,壓根沒掀起什麼波瀾的原因之一。

 用專業的視角、把這部片當做一部電影去認真審視的話,無疑是不達標的。儘管Beyond成立之初的奔走與奮鬥的真實經歷理應是辛酸無比的,可這部電影卻用喜劇的方式給我們交來答卷。

 不是說討厭喜劇,但要編喜劇還是得看題材吧,就像你要是把《泓鵠》編成喜劇的話,那我鴨某人可就得跟你急了。

 用作在Beyond的故事裡,也是一個道理的。

 但畢竟這部影片是Beyond全員本色出演自己的,所以,是否有可能把自己的故事一笑帶過、用喜劇的方式呈現給觀眾和他們的歌迷,其實是他們的本意呢?

 畢竟,哪位真正的偶像會捨得讓自己的歌迷感到不開心呢?

 那這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即便只是這樣低成本、產業化的喜劇,但你要真的說勵志吧,作為為數不多的喜劇化了的音樂傳記片,它確實還是夠勵志的,畢竟有Beyond的歌聲在,他們的創作所表達的精神,本來也就不是同時期滿腦子情情愛愛的其它港臺歌手能比的。

 “只要有音樂,便不會有世界末日。”

 這也是看完整部片下來,除了傻笑的部分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臺詞了。

 與Queen相同,除了成名前打拼的艱辛外,Beyond也曾對那些“不可能解決之難題”發出過挑戰。

 在那個大家都只會從日本買版權回來填詞翻唱的年代,Beyond堅決選擇了原創,把他們自己的歌聲唱出港臺,唱遍了世界。更把遠超於耽溺情愛之外的“反戰”、“和平”、“反種族歧視”,還有歌頌各種社會底層人民群眾的精神,在他們的創作、他們的歌聲當中表達了出來。

 Beyond對於八九十年代港臺樂壇的意義,就好比周杰倫對於千禧年後華語樂壇的意義一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這當中最讓人敬佩的,也是人們最熟知的、他們的歌曲,自當是這一首了:

 由黃家駒作詞作曲並演唱的,獻給那位“成事在人”的主角、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的歌曲——《光輝歲月》。

 據說曼德拉本人在後來聽到這首歌、並且有人給他翻譯歌詞後,自己都潸然淚下了,甚至還說在他的葬禮上有放這首歌。

 看起來有點扯,反正我是沒信。

 在我上篇文章評析過的電影《飛馳人生》當中,沈騰也開口唱了兩句,雖然張弛的人生與曼德拉相比是根本不值一提,但畢竟也算是種致敬。

 但無論如何,《光輝歲月》都是一首超脫於時代的、偉大的歌曲,它宣揚的是對曼德拉精神的致敬,是對“種族歧視”這個千古難題的抗爭。所以正如我前文所說,這首歌、以及創作這首歌的人,都是偉大的。

 除《光輝歲月》外,Beyond還有許多不宣揚情情愛愛的搖滾歌曲流傳於世。

 《光輝歲月》據說是Beyond隨香港電臺“愛心第一旅”慈善活動遠赴非洲,親眼目睹了當地人民因為戰爭和災荒而遭受的苦難生活,回到香港後創作出來的歌曲。

 而這一趟去非洲,他們創作出的歌曲其實還不止這一首。《光輝歲月》歌頌的是曼德拉的精神,而還有一首《Amani》,則是歌頌愛與和平的。

 除此外,還有歌頌母愛的《真的愛你》,表達赴臺老兵對家鄉思念的《大地》,受不了香港娛樂圈而去日本發展後寫給國內歌迷的《遙望》,歌頌勞苦農民大眾的《農民》…

 還有勵志的《不再猶豫》,表示追夢精神的《誰伴我闖蕩》、《再見理想》等等…多如繁星,不勝列舉。

 只不過在電影裡,他們並沒有放多少出來,畢竟那是喜劇,這就很血虧。

 也許將來會有人像《波西米亞狂想曲》一樣,翻拍一部真正屬於Beyond的,認真且不傻笑的、淚目且勵志的音樂傳記電影吧。

 不過那就得等哪個真愛粉,去踏上這一條路,最後把它實現了。

 說回電影上來。

 同樣作為講述一個樂隊之經歷的音樂傳記電影,《Beyond日記之莫欺少年窮》或許是成敗參半的。

 即便它所講述的這個樂隊、還有他們的主唱,本身也是個傳奇,樂隊所創作出的經典歌曲也多到不勝列舉。

 但把一個本該勵志到令人淚目的故事用通俗喜劇的方式拍出來,本就註定只能讓觀眾一笑而過,讓粉絲開心,而無法獲得評獎協會的認可。

 儘管對於樂隊的真實經歷,沒有人比他們自己更熟悉,他們自己來本色出演自己無疑是最佳選擇。但無論是否是故意做成喜劇,在我看來,這都是一個不怎麼妥的選擇。

 不過,如果自己演自己,還故意賣慘勵志的,或許又會落得一個矯情之嫌。那時,恐怕又會對他們的名聲產生影響。

 那這到底該怎麼辦,就不好說了。

 雖然影片只是九十年代初香港海量通俗喜劇中、一粒沉入深潭的微末石子,但在用喜劇形式講一個勵志故事的操作上,它其實還算是成功的。

 人們也許會因為各種被虐、被刀的悲傷結局而對一部作品印象深刻,從而更覺得那部作品優秀,那麼在這種習慣下,能用喜劇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無疑是比悲劇形式更難的。

 《Beyond日記之莫欺少年窮》會顯得如此波瀾不驚,也是在意料之中。

 而關於這個樂隊更其它更多的資訊,想必早已不用我來安利了,畢竟在我們華人樂壇裡、早已是傳奇一般的存在了。當然,如果對他們的經歷感興趣,或者是他們的粉絲或者王菲粉絲的話,那可以去看看這部電影。

 看的時候,把其中對應的人物代換成現實中真正的Beyond,也就差不多了。

 而到這裡,第二部電影就講完了,接下來便是最後一部電影。

 或者嚴格來說,這一部,其實並不算是電影。

 與其自濡以沫,不如讓我離開,相忘於江湖

 與Beyond相同的是,這一波的男主角,他也本色出演了他自己。

 但在這一方面上比Beyond更厲害的是,這部電影,這個人他是自編、自導、自演、自剪,獨自完成了全片80%的工作,幾乎是除了攝像外,剩下的工作都由他自行完成了。

 這個男人沒有Beyond和Queen那麼厲害,不僅和他們差著輩分,甚至是在才華、思想與精神上,都有著千百倍的差距。

 但與他們相同的是,這個人也有著一往無前的、追求夢想的意志,不敢說是否真正到了歲月終了的那一天,他是否還能堅持著一開始的初心。

 因為他的路途,仍在繼續著。

 好,接下來,大概算是我鴨某人創作生涯的一個大型騷操作了:

 曾經在江湖上,有這樣一個男人的傳說。

 他熱愛創作,用多年時間把自己的人生奉獻到創作中去,甚至為了創作而放棄自己的學業…在他休學離開自己大學的一年時間裡,他完成了自己兩百多萬字的長篇著作,然後在返校後,推出了一部記錄自己艱辛人生於追夢歷程的、勵志的傳記微電影。

 一年後,他直接選擇退學,淪為無業遊民,並又在一年多後的今天,在他正創作著他的新一篇影評文章時,開始評析起了自己的這部微電影。

 沒有人,比我更瞭解這個男人。

 因為這個男人,就是我。

 而這部微電影,就是我鴨某人的——《泓鵠》:

 《泓鵠》是網路作者泓燒鴨於大學時期推出的一部微電影,由泓燒鴨本人編劇、執導並領銜主演,

 該片改編自泓燒鴨本人真實的人生經歷,講述了大學生泓(泓燒鴨飾演)因多年追求寫作夢想,而性格變得孤僻怪異,無法與同學們相處,在休學一年歸來、融入新群體時變得更為明顯。

 而在之後的一次錄音課上,泓朗誦了一首自己創作於休學時的詩作,從此成功和同學們相互理解,得以友好相處。

 以上部分內容摘抄自百度百科。

 真的,這部微電影有百科的,因為還是我自己建立、編輯和提交的。

 因為是我自己完成了80%的工作,加上這兩年來反覆看了無數遍,這部片我可以說是背都背得出來的。

 所以,我可以用全網最權威的說法、最細緻的形式,來評析與解釋它。

 也許對《波西米亞狂想曲》與《Beyond日記之莫欺少年窮》我只能像個唯唯諾諾的、遊離於主客觀之間的影評人一樣,小心翼翼的去發表看法。但是這部片,我想怎麼吐槽就能怎麼吐槽,誰也沒資格說我。

 我即是這部片唯一的“主客觀統一”,我就是這隻“泓鵠”。

 影片與現實中有許多不同點,有美化了的部分,也有隱藏了的部分,也有現實殘酷得多、而影片沒體現出來的部分,在這裡我就不贅述了。

 畢竟也沒人想知道。

 接下來我就從一個主客觀統一的角度,來用全網最細緻的解讀,來評析我自己的這部微電影吧。

 為了不涉自賣自誇之嫌,我就先從吐槽說起。

 短短十分鐘的微電影裝不了太多,因此有許多一開始我寫在劇本與策劃案上的東西,開拍後都並沒能實現,也導致了這部片的滿目瘡痍。

 即便是在製作過程中,我都是抱著一肚子火過來的。

 自己剪完發表後,也是槽點多到無時無刻不想重拍一次。

 直到兩年多過後的今天,我仍然對它充滿了百分之一千的不滿意,無論是我自己負責的部分,還是劇組同學負責的部分都一樣。

 我就先從我自己的問題說起吧:

 首先,正如影片所說,在《泓鵠》製作過程中、我自己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良好的、與團隊溝通並引導的能力,導致劇組成員們(最主要是攝像)並不服從於我,而總是一邊吵著一邊拍,甚至拍完殺青當天我就把攝像給刪了,已經嚴重到了這個程度。

 我在劇本與策劃案中提出的要求太高,超出了他們技術所能實現的範圍,這也是我此前沒能考慮到的。

 我高估了自己能力的部分也有,就是那段耍槍舞劍的部分,完全就是個門外漢,就連一開始的晾衣杆都沒能玩好。

 《讓我離開吧》這首詩兩次寫都是一氣呵成的,大概是因為ang是最容易押的韻腳了吧…而且在我看來其實它挺水的,它甚至都不能算作是一首詩,很多地方都對仗不上。

 而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一點就是,我太胖了。

 不拍不知道,一拍嚇一跳,當時的我、無論何時我都不忍直視。尤其當時還是夏季,我只能往少的穿,把我的肥胖展現得一覽無餘,可謂是殘忍無比…

 也許我以後會瘦下來吧,但那就是很遙遠的故事了。

 影片的畫面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幾次的穿幫。

 我與攝像之所以會產生這麼大的矛盾,最主要的問題就在於,我對他的技術並不滿意,他拍出來的效果,實在太令人眼瞎了。

 2分50秒時,兩位女同學明明比我先轉身離開,下一刻卻仍拍到她們的香肩。

 3分37秒,重現我剛寫完《槊蟒記》時的那一幕,但那太不實際了,畢竟作家專區的後臺沒法修改,而且也做不到回柳州來拍。所以可以看到,當時那裡已經有了《海與夢的彼岸》,而這本書是當年5月20日才建立的…

 5分24秒,我在彈鋼琴,但跟背景音樂完全對不上。我在彈的是周杰倫《蝸牛》的簡譜,而BGM是雅尼的《One Man`s Dream》,要難得多。

 6分45秒,錄音室裡明明同學們都在,可當我說“今天不唱,今天唸詩”的時候,又看到旁邊的椅子全是空的。同學們一聽到我要念詩,全都瞬移走了。

 7分20秒,我開始唸詩了,這時候音畫開始不同步…

 8分35秒,在我正念詩時,拍到掏出手機檢視收到稿費簡訊的那一幕,卻看到與簡訊完全相同的內容出現在我的剪貼簿上。

 除此外,還有許多許多…

 借用徐克在《桃姐》中說出的一句話,“當導演也很苦命啊,拍電影就跟生孩子一樣,最重要是守住自己的底線,要不然生出來變生化人了。”

 《泓鵠》,大概就是我生的第一個生化人吧。

 儘管《泓鵠》製作前後我都是對它充斥著萬分的不滿,但出奇意外的是,無論是老師、同學還是親戚朋友,都很少有人指出它的問題所在。

 彷彿在他們看來,這部作品很優秀一樣。

 不過我是不知道,他們心裡是怎麼想的,如果是虛偽的,那就當我自作多情吧,如果是真的,那你們可就高估我了。

 說完吐槽,接下來就是自賣自誇的部分了。

 最明顯的一個部分,就是很多同學都注意到的,這部影片的色調問題。一開始是黑白的,但是之後,又來回在黑白和彩色間切換。

 看起來沒有規律,實際上是有意義的。

 除了唸詩時的部分、以及結尾外,大家往回翻就可以發現:在影片中,只有我在進行創作時,畫面色調會是彩色的,除此外的其它部分,則一律用的黑白。

 英語課上則比較明顯一點,隨著我掏出平板與鍵盤,畫面在逐漸從黑白變彩色。

 而在端午節班會課結束後、到錄音課開始前,在《One Man`s Dream》的BGM下,有一段我日常校園生活的混剪,而這裡其實也是有意義的。

 這裡除彈鋼琴和在圖書館查資料的鏡頭外,其餘的三段鏡頭,我走在橋上,我走在教學樓旁的小路,我在食堂創作,這裡都把我拍在了很明顯的欄杆、籬圍之後:

 這裡要表達的意思就很隱晦,應該沒人看得出來,我解釋解釋吧。

 其實就是詩中“囚籠”的意思而已。

 不試不知道,一試其實還是挺尷尬的。

 寫別人的電影都很好寫,讀者應該也會多,畢竟有共鳴。然而寫自己的電影的時候,還以為能更好寫,卻發現其實是更不好寫。

 往好的寫,是自賣自誇。

 往吐槽的寫,槽點那麼多,吐都吐不完,寫太多太長的話,沒看過的讀者、又根本不知道我在說些什麼,完全沒有任何共鳴…

 其實我這裡刪刪改改了很多字、很多遍…

 思來想去,囉嗦一直是我的老毛病,還是不要再囉嗦了吧。這篇文章到這裡差不多也要剎車了,也該剎車了。

 雖然我沒有我的阿儀來陪伴,但我也不該向張弛一樣衝下懸崖。因為沒有人會記得我,就像我離開天藝後,如同從未來過一樣。

 所以,我應該還是像拓海一樣,認真的駛向自己的夢想才更好。

 結語

 從三部人物傳記片,去思考不同的人們對待夢想與人生難題的態度。

 透過這個主題我所能聯想到的,所要講的,也就是今天這三部電影…或者說,這三個人了。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三部電影當中,弗萊迪、黃家駒與泓燒鴨,他們都位於不同的年代,處在不同的地域,經歷不同的人生,作出了不同的選擇。

 不知道同學們認同其中哪個,理解其中哪個,又不認同、不理解哪個呢?

 對於他們的選擇,同學們又有何看法呢?

 而看完了這篇文章,尤其是已經看過這三部的同學,這時又有何想法呢?

 弗萊迪只活了45歲,黃家駒只活了31歲,比起我們周圍認識的絕大部分親戚朋友們而言,他們的生命都太短暫了,宛如一顆流星般一閃而過,雖璀璨耀眼,卻轉瞬即逝。

 現年22歲的我,已經為寫作奮鬥了七年半。

 我不知我還能活幾年,不知下一次發病是什麼時候、會不會直接帶走我,更不知先拖垮我的,到底是我的身體還是我的意志…

 至少當前的我,只能選擇一腳油門踩到底,踹開錄音棚的門燃燒生命放聲高歌,繼續走下去了。

 我已經沒有回頭路了。

 我也不需要回頭路,真正有意義的人生允許存在遺憾,但不應該有後悔。就像每次有人問我、或是刷到類似的帖子,說如果有時光機,如果能回到多少多少歲,你會不會選…

 而我的回答,永遠是“否”一樣。

 如果讓我回到過去,哪怕只是一天前,甚至幾個小時前,那我對創作付出的心血,不就都完全白費、付諸東流了嗎?

 我想大概只有虛度了自己光陰的人,才會在這道問題、這種帖子前後悔,然後選擇一個也不可能實現的“是”吧。

 我是泓燒鴨。

 此致,敬鬥志,敬生命,敬夢想,敬自己。

 敬Freddie Mercury,敬Queen,敬Beyond,敬黃家駒。

 ——泓燒鴨

 ——完成於2020年11月18日星期三早晨7時32分,根據地網路生活館B區108號機

如果您覺得《泓燒鴨影視與動畫評論類文章合集》小說很精彩的話,請貼上以下網址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支援!

( 本書網址:https://m.51du.org/xs/234381.html )